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历史上经营游牧的畜牧业经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和手工业不甚发达,因此历来就与城市手工业和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以满足其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到了元代,蒙古地区归辽阳、岭北、甘肃三行省及中书省直接管辖,进一步加强了蒙古游牧经济和中原农业经济的联系.明代,蒙古族的统治集团虽然企图和明朝封建中央分庭抗礼,但他们也需要和明廷建立经济联系,蒙古族广大牧民对与内地保持和平统一的经  相似文献   

2.
西海蒙古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中期逐渐由蒙古高原移居到西海。他们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多次向明朝求贡,但都遭到拒绝。隆庆年间明蒙议和后,西海蒙古获得了与明朝互市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满文老档》中国最早的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详细记载了从清太祖丁未年(1607)到崇德元年(1636)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并收录了当时后金与朝鲜、蒙古、明朝以及与明叛将毛文龙等的往来文札。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及天聪七...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为红帽喇嘛教和黄帽喇嘛教。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红帽喇嘛教传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已在蒙古宫廷以及蒙古贵族中受到尊崇。当时一切宗教活动由吐蕃喇嘛主持,还没有形成蒙古喇嘛贵族阶层。自元朝灭亡后,明朝控制甘肃、青海等地,蒙藏之间往来的道路受阻,红帽喇嘛教在蒙古的活动随之衰减。到明朝中期,宗噶  相似文献   

5.
“封贡”与“互市”是蒙古和明朝政治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封贡”是蒙古贵族取得明朝廷的封爵后,受封贵族除定期派使节携带贡品进献明朝皇帝外,还同时以马匹、生畜、毛皮等换回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6.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啥赤建立后金政权,并展开了与朝鲜的外交交涉.朝鲜在后金政权外交和军事手段的威胁下,被迫采取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行"事大"与"交邻"并重的政策,并建立金、鲜外交关系,从而对东北亚后金、朝鲜和明朝三边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明朝初期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邸富生元朝灭亡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便分成居住在内地和北方草原的两大部分。然而,史学界对元朝灭亡后居住在内地接受明朝统治的蒙古人的生活状况,却鲜有论述。为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明朝初期蒙古人留居在内地的原因、居住地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元室北徒后,仍集聚力量,继续与明朝抗争。但在这一斗争中,许多蒙古贵族和兵民或被明朝以高官厚禄招降,或因生活所迫,大批投入内地。蒙古内部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争夺汗权、领地、属民和牲畜。这些集团各自与明朝发生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并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如1449年(正统十四  相似文献   

9.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番收为己用,“番达合势”,严重冲击明朝在西番地区建立的羁縻统治体系,西北边防也承受巨大压力。“洮河事变”爆发,迫使明朝采取强硬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遏制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缓解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但已无力改变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作为重要政治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伴随着蒙古各部皈信藏传佛教,蒙藏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具有融合性的互动关系。基于彻底解决来自蒙古方面政治军事威胁的政治期待,明朝对于蒙古皈信藏传佛教则持积极推助的态度,试图以此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这可视为后来清朝统治者“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蒙古社会在杰出的俺答汗(1507~1582年)的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一般说来,这种变化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蒙古人每年定期对中原进行破坏性抢劫,这种情况延续至1550年。其次,从16世纪40年代中期至1570年,大批汉人徙居蒙古地区。最后,从1571年开始为和平及明朝与北方游牧民之间开放互市的时代。通观俺答的一生,他起先试图通过对中国北方的虏掠,为其民众争得经济保障和抢夺基本口粮、日用品以缓解他们的贫困。其后,以中国农业定居者的保护人自居。当这些失败后,他成为明朝的封臣。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聚集的一所高职院校,现有11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朝鲜族和蒙古族占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两个年级的朝语专业和三个年级的蒙语专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民族聚居区,从小开始接受双语教学,民族语言学习水平还可以,但是汉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2.
明中期,一些东蒙古部落纷纷进据西海,使明朝“塞外四卫”残破,甘肃边镇不断告急,明王朝被迫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防卫和控制。一时,西海蒙古与明王朝的矛盾斗争成为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个焦点。 一、西海蒙古与明王朝的战争 甘肃是明朝九边最西部的一个边镇,“远在河外,三面临边,番虏交杂,所称斗绝孤悬者”②,历来为兵家所重。一旦甘肃失事,则宣大告急,进而京畿震动。西海蒙古的活动使  相似文献   

13.
到1980年12月31日为止,我国正式确认的少数民族有55个,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蒙古族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8月14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印度、伊朗、土耳其、苏联、德国、保加利亚、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匈牙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4个国家、地区的115名代表。他们中,有在《秘史》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而知名于世的蒙古的山·旦巴、中国的巴雅尔、澳大利亚的伊·德尔哈也茨、日本的小泽重男、西德的瓦·海西希等著名学者,也有初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研究人员及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秋,明将徐达、常遇春等北取中原,期于大都会师。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卒后谥号顺帝)携后妃、太子及宗室北走。以妥欢贴睦尔为首的蒙古封建主被迫退出中原后,仍沿用元朝帝号、印玺、宣敕金牌及官制等,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与明朝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在明朝辖境内,也还居住着几十万蒙古族,例如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东部的沙州、罕东、赤斤蒙古、哈密等卫所所辖地区,就有不少蒙古族,明朝政府任命其已归顺的头目为卫所的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及镇抚等官职。新疆天山南北则有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下的蒙古族,明代也称其为“别失八里”、“亦力把里”或“吐鲁番”。东部蒙古(明代称鞑靼部)势力衰败后,哈密和吐鲁番北面的瓦剌势力崛起,打败察合台后王,迫使歪思汗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此后,察合台后王、瓦剌封建主及明王朝三方,围绕丝绸之路上的要道哈密,既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争,又保持一定的政治、经济联系。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6.
从秦朝到明朝,历代只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鸿胪寺卿”等官职.到了清朝,才在中央政府内部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明朝末期,满清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了借助蒙古族力量达到削弱明朝,夺取天下的目的,而在统一了蒙古后,于1636年创设“蒙古衙门”.两年后,1638年(崇德三年)改名理藩院.当时官员叫“承政”、“参政”,全部机构不过十几人.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以后,顺治帝把“承政”、“参  相似文献   

17.
青海蒙古族是整个蒙古的四大部之一,青海蒙古虽然称厄鲁特蒙古,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厄鲁特蒙古,有元朝遗留下来的土默特达尔吾等部,有明朝遗留下来的火落赤、真相等部之土默特遗民,有却图汗所属之喀尔喀部,以及察哈尔阿曲赤马蒙古,还有康熙年间徙牧青海的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共有48个少数民族,以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民族为主。长期以来,他们在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他们自己民族特点的产业经济类型。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各民族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首次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术讨论会于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三日在乌鲁木齐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90多名代表,他们来自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壮、朝鲜、满、哈萨克、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十几个民族。提交会议的论文和资料有40多篇。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