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传统舞蹈的仪式特征对当代传统舞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式性特征是传统舞蹈最典型的特征,我们在当代传统舞教学中要充分揭示舞蹈仪式性特征,深化舞蹈欣赏课教学内涵;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仪式性舞蹈资源,丰富民间舞蹈编导课教学的内容;同时以传统舞蹈文化为基础,创作具有中华民族气韵的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2.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学校社会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显著,教师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域、阶层、民族等不同文化群体学生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文化盲点式”教学,使得教师对于自身及学校系统所持有和传播的文化特点缺乏反思,教学不能使来自社会边缘及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的文化群体的学生受益,存在隐形的不公平.文化敏感性教学,强调教师是文化的反思者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者,并利用多元智能教学、搭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桥梁等途径将学生多元文化的困难变成教学优势.  相似文献   

4.
广西仫佬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学虽为语言教学,但与文化密不可分。来华留学生居住某一地域,会与此地文化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突破口。因此,把地域文化导入和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必将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阐释了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资源禀赋,从五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地域文化导入和运用的方法、策略和措施,并就如何发挥河北地域文化作用,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从宏观视角提出了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制约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融入大学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认知与反思割裂导致遗忘历史、个人体验缺位导致迎合潮流、实践场域封闭导致脱离现实等一系列问题。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具身模拟、具身体验、身体图式三个要素,能够实现增进文化认同、传承文化技能、弘扬文化精神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活动设计、引领素养发展,变革课程形态、体验沉浸教学,拓展学习时空、增强文化自信”的解决路径,以探索大学校园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进路,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 ,应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 ,兼顾地理环境、社会、民族和历史传统诸因素对于文化的影响 ,寻求地域文化向现代转化与进行文化重塑的路径 ,以满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要求。关东文化应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基础上 ,切实整合文化资源 ,把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实现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程华薇 《天府新论》2024,(1):146-1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传播路径和方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和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1.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共享的家庭教育实践和信仰。家训文化通过家训得以体现和传承。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与传承演进的过程相伴,影响深远,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提升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水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亦对当下提高家长教育素养、营建良好家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承德地域文化(或滦河流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涵盖了承德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是毫无异议的;但承德地域文化又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不是人为地、主观地臆造出来,而是自古以来就在承德地域客观地存在着。二承德地域(或说滦河流域)清末以前的历史,主  相似文献   

13.
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和其他一切民族文化一样,包含着大量的优秀成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主义糟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和扬弃藏族传统文化,对于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崇尚科学,摆脱愚昧,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泰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底蕴,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人物,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泰山画派形成了突出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在其题材和内容上借助绘画来表现泰山丰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以此彰显泰山文化精神。在社会环境和文化日趋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泰山画派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丁 《船山学刊》2005,(1):186-188
本文分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历时性地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乡土小说演变的过程 ,认为 2 0世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乡土小说虽有不同的特点 ,但都可以缘着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 ,找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结穴” ,这种寻觅 ,对于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兴国 《船山学刊》1991,(1):140-146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祖国现今的广袤版图上,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聚居在同一地域,也有许多相同的民族散居在不同地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之间,一方面互相交流、互相汇合,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为拯救中华民族走出亡国灭种的困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纷纷作出不同文化主张,形成了近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化变迁。曲折的文化探索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使之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趋于理性。然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不断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结构,也形塑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紧密,二者的多维互动建构起了三个契合向度,即在逻辑向度上,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在意蕴向度上,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向度上,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三个向度相互耦合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使各族人民得以集聚起来,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思想与实践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