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的表象是城镇土地外延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指人口在城镇的集聚水平。从我国城市发展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看,城市(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但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同样,福建省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研究分析表明,2005至2010年福建省多数设区市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现象。此外,近年福建省23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最后,对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县域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城镇化进程背后,却出现土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恶化、被城镇化的农民就业与养老等一系列矛盾,使得新一轮县域城镇化推进面临一定的阻力。要改变“土地城镇化,而非农民边缘化”的状态,就必须在制度、体制机制等不同层面不断创新,以期构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五环一体”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城镇化",农民未及时转变为市民的"伪城镇化",产业与城镇不结合的"被城镇化",缺乏绿色先行的"不可持续城镇化"。当前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1981至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半城镇化"困局的成因及破解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过度土地城镇化以及人地要素失调引致了我国的半城镇化困局,人地要素失调率的增长将带来半城镇化的加速过程;2)2003年末开始实施的城乡统筹政策约束了我国半城镇化的扩张过程,其对破解我国半城镇化困局具有积极意义;3)我国半城镇化困局呈现为一个累积过程,由于政策约束,半城镇化人口从自身群体脱离需要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异地城镇化"和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特点,由此也导致了"农民工"和"留守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依托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促进人口集聚,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村庄就地改造,探索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成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就近就地城镇化也符合当前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就近就地城镇化符合城镇化人口流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不是城镇化规划之外的因素,而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应该同步推进,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方面的经验,考察湖南省汉寿县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发现:就地城镇化,即在新村镇经济社会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上,让短期内无法实现城镇化的约占中国总人口40%的适度集中居住在村庄的人口享受到发展福利,是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的新思路。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热烈探讨的议题之一。城镇化发展与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自回归模型(SAR)是拟合度最高的模型;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大气污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土地城镇化则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与大气污染之间呈现倒“U”型结构;适度的环境治理投资将会有效降低大气污染;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大气污染不仅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具有间接影响,且影响力方向一致。各地区政策制定者应当以降低大气污染为目标,加强地区间联动,提倡共同治理并加紧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距离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性。分析表明,2001-2010年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子系统呈上升发展态势,两者协调发展度以年10.84%速度上升,但是,2005年和2010年受农业税减免和自然灾害影响,农村城镇化发展度下降很多,导致这两年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发展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为土地城镇化、以外来人口为主、规模偏小、开发方式粗放等特点,为促进该地区旅游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可从旅游城镇化与生态敏感区域、现代城市文化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特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旅游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管理、能源使用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相应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新型城镇化目标是以产业升级转型改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但前期城镇化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造城运动,"产城分离"出现"卧城""空城""鬼城",房地产业发展脱离了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造成"产城脱节""业居分离",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发展、就业实现和城镇化需要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以人为核心,走产城融合,业居一体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 ,人口较为密集、资源丰富 ,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黄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并尽快将这个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加快黄河谷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从分析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入手 ,提出了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以及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增强县域经济支持能力、发挥示范镇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形态以及充分重视产业园区配置,形成以就地产业发展、就近人口转移、本地就业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格局,以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各地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就地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在深化认识的前提下科学规范、搞活做实。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DMSP、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统计及地理空间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城市演化特征,并定量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城市演化强度经历波动,市区与县域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演化强度速率下降;城镇化减缓,高位序城市与低位序城市规模差异扩大,区域城市体系由均衡发展转向极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增速由大于人口城镇化增速,转变为小于人口城镇化增速,人地关系协同发展显著;影响机制以市场力与行政力混合为主,外向力上升,内源力受产业调整影响下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和资源的开发,新型城镇化引起的人口聚集为房地产提供庞大的空间和市场需求,为房地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城市空间、美化城市形象,为城镇化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分析福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全社会对城镇化的关注日渐升温。然而,由于地方利益的主导,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诸多深层矛盾。忽略人本理念,不顾及自然规律搞运动型建设,不仅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千城一面的城市同一化,还带来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城镇空心化及传统文化消解等现实影响。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人本理念,认识到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并不等同;必须切实考虑地域的环境承载力以避免陷入拉美困境;必须谋定后动,设计先行,充分考虑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因素进行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西方的成果,只有全方位贯彻人本精神,充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农业文明,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