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有关青年的本质、个体主体意识、全面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领了旧中国早期的新青年思潮运动,赋予了青年“国家之魂”的历史责任。之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跃,产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观。目前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号召广大青年去努力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青年对于个人是一个自然生命过程中最富于变化同时又蕴育着发展的人生阶段 ,青年对于社会是一个充满活跃生机的未来象征。关注青年是因为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关注今天的中国青年因为在新的世纪他们将担负起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如果说 2 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熔铸了一代“新青年”的话 ,那么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之初的中国青年状况如何呢 ?他们是否有能力创造伟业呢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一点介绍和分析。一、世纪之交中国青年的一般状况1 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中国青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饶爱民 《船山学刊》2006,(2):141-143
作为贯穿“五四”前后的著名刊物,《新青年》整合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到了1919年后《新青年》同人由分歧走向最终的分裂。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分裂后的《新青年》仍有“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培育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一代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时代任务.如何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注点位.回顾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的百年发展进程,总结其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益于深入探究新时代"培养什么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靠谁培养青年"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进而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创新者,奠定人才之基.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在现代作家笔下,现代"学生"形象大多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具有"热烈的感情"、[1]"活泼的气象"、[2]纯洁的人格以及"牺牲的精神".[3]然而,一直致力于发掘人生的诗意美的汪曾祺却在他的作品<鸡毛>、<航空奖券>、<捡金子>中一反常态,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人格异化的青年学生群像,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更全面的增构性的呈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理念和规范,打破了乌托邦政治下的"新青年"神话,同时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消解性的反思与增构.  相似文献   

6.
庄森  严慧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111-125
"解放"是《新青年》的关键词。《新青年》倡导人的解放,引导青年从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推倒千古偶像,用自我存在的"醒过来的人"的理念,置换"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封建专制思想文化观念,把人潜意识中的生命冲动和强力引向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形成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新青年"的个人主体地位。《新青年》等媒体还通过传播新思潮,揭示国家面临的危机及迫在眉睫的亡国之忧,唤醒知识青年的爱国心,并借助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输入社会主义思潮,宣传劳工的力量战无不胜,还利用巴黎和会的山东问题,揭示出真正的社会危机,激化学生救国爱国的激情,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强调人的解放服从民族的解放运动,为民族强盛、国家富强牺牲个人,奠定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五年九月,《青年》杂志问世,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个杂志的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它的行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者,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者。他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敬告青年》为题的发刊词,说:“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对当时中国陈腐的思想、孔孟的反动旧礼教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界普遍认为,《新青年》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与创造社的浪漫文学倾向,来自于俄国人道主义文学和西方个性主义文学的不同影响。本文认为,这种分野,主要受到了这两大群体留学日本时期所接受的日本"代际"文化的不同影响。具有"明治青年"色彩的《新青年》一代的个性观,理性色彩较为浓厚,因而其创作偏于国民性批判和客观化描写;而具有"大正青年"色彩的创造社一代的个性观,感性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主观性、情感性格外突出,因而其创作偏向了浪漫文学一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赤旗;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对于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省与论争,新知识分子群体拓展了青年问题的言说空间,构建起与整体思想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状态,显示了在启蒙和动员青年时不同的话语策略,进而对"新青年"的塑造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在与林德扬自杀事件的碰撞中,受到儒家传统的生死观、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理想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近代以来便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少年/青年崇拜"呈现出价值的多向度与内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黄圣博 《东岳论丛》2022,(11):42-46
随着“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题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并引领青年这一关键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需要根植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外化于新时代青年面临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等现实问题之中。新时代青年仍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完善阶段,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当坚持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导其美好生活需要观念趋向合理科学、符合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的理论发展,也是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工作的特点所形成的实践创新。通过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提供的科学指引,从历史维度明确了强化青年时代责任的要求是增强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与时代同向同行;从现实维度明确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从青年成长个人维度明确了完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对青年特性和社会地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其奋斗热情。由此形成进一步发展青年事业的实践路径,即通过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优化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提高青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青年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青年置于时代变革的社会坐标中,深入分析青年代际特征的新变化,揭示青年成才成长的新需求,把握青年发展的时代脉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重要现实命题,也是习近平青年观对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本质的科学把握、对青年成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习近平青年观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国情、青年实际的辩证统一,既遵循了青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点,又指明了青年成才成长的努力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青年群体关切的主要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绿色责任是绿色发展要求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培育青年绿色责任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青年存在绿色责任缺位的现象,必须通过建立协同合作的绿色教育体系、着力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健全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搭建丰富的环境保护参与平台来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绿色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青马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为党培育了一批信仰坚定、忠恕任事的青年政治骨干.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革新工作机制、强化校内规范培养和社会衔接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青马"学员毕业后存在断档和"流失"问题.具体分析高校"青马"培养模式5方面不足,重点分析解决高校"青马"学员进入社会时的"学社衔接""人才举荐""跟踪培养"问题,提出社会培养环节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探索为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实施补上关键一课.  相似文献   

16.
熊英 《江汉论坛》2012,(6):63-67
从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追寻百年来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内在规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新青年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7,1(11):127-131
发生于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思想启蒙并非是一个均质性的概念,而是受制于中国自身不同的历史语境,形成一种流动性.由启蒙先驱陈独秀创办的两份重要报刊《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历史性地透视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所发生的这种时代性变迁,前者以"开启民智"为职志,后者以"唤醒青年"为己任,这种启蒙策略的历史性调整也使内生于启蒙思潮的"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五四思想启蒙的历史个性相一致,革命后的新文学在与知识阶层达成精神同构的同时也与普通民众疏离,使自近代以来由"启蒙"聚拢起来的"文学"与"民众"的亲密关系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后再度分裂.但是五四新文学与民众的疏离状态正是启蒙思想共同体的凝聚期和现代价值的建构期,五四启蒙的巨大历史价值即在此.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8,(2):13-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历史逻辑的结果。从中国社会发展逻辑来看,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一个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战略都需要进行深刻调整,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逻辑来看,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从低谷到复苏"的历史节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逻辑来看,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发展道路成功模式的总结,对人类社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启示和贡献,也超越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习近平同志对青年的成长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他指出青年要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拼搏实践的精神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能迎接历史的挑战,迎接时代的机遇。深刻理解习近平青年观思想,有利于青年自觉把自己命运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所以牢牢把握习近平青年观思想的内涵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上海时期蕴涵着诸多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杂志>刊物的命名蕴涵着中国现代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关系,它的更名象征着近代民族国家主义潮流向现代个人主义潮流的蜕变,它的社会生产方式再现了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社会力量.这些构成<新青年>上海时期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所遭遇的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