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历史、地理、民族、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充分认识与研究东北现代文学这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学,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回顾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历史,当追朔到建国前,随着东北流亡作家群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评论家如鲁迅、茅盾、周扬、胡乔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提法本身有其不严密的地方,质疑如下: 一、目前现行的文学史教材并无沦陷区文学的介绍,因此,“东北作家群”之说,容易使人把它同沦陷区文学相等同,然而,“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并不等于沦陷区文学,他们的创作也不能够完全代表沦陷区文学的全部精华。所以,“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在概念上容易使人模糊。二、据笔者统计,所说的“东北作家群”在沦陷区的文学活动时间过于短暂,如:萧红、白朗,二年;萧军、舒群,三年;罗烽,六年;骆宾基、  相似文献   

3.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4.
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由于历史上民族隔离,封建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入侵等种种原因,致使东北的土地开发较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作关东、关外或北大荒。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的人还将东北视为中国的“文化沙漠”地带。所有的中国文学史书几乎没有一家谈到东北地区的文学现象,好象这里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文学似的。就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大家也只知在抗战时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一个“东北作家群”。至于其他作家作品大概都闻所未闻。为了使读者了解一点东北文学概貌,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拟就近代东北小说的发展与趣味走向做一扼要概述,希望引起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不堪忍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大量涌入中国东北,其中不乏反日民族主义人士。他们在东北各地创办学校和反日组织,进行轰轰烈烈的反日民族主义教育和独立运动。1919年和1920年,被称为反日独立运动根据地的延边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龙井三一三反日独立运动"和"青山里大捷"。朝鲜人在延边等东北地区开展的反日运动,具有反日运动开展得较早和彻底、规模较大等特点,并且对全东北的反日运动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东北旧体诗创生于东北社会加速近现代化的新陈代谢时段,密切关涉了清末民初东北社会的生活状貌和变迁,其中新旧因素的交织、生灭、移位诸现象较为集中,尤其是传统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学观念在文学场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创作既体现出社会形态中文学的变化,又于文学中显示着社会的改变。其中,感时感事诗成为最为直接体现社会情感的文学选择,实然的社会生活如对现代人性的建设和对现代国家制度的追求在诗中有了更多的表达,景物诗保留了东北在自然、人文发展中的优美景致。在署名方式、创作方法、文本结构方面有新的文学、美学质素呈现,传统的全知视角转为有限视角,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出现了向现代文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走向 2 1世纪的中国 ,我们不仅有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需要继承 ,还有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百年遗产需要发扬。全方位总结上个世纪中国文学成就 ,从文学精神角度解读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是新世纪学人应有的任务。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分为四个层面。一、以个体、人性、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是因“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 19世纪末 ,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 2 0世纪初 ,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 ,以白话文为主导 ,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 ,启蒙精神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它以“人的觉醒”为主命题 ;二、以救亡、统一、强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文学精神 ,帝国主义侵略和敌视伴随着 2 0世纪中国历史 ,这在文学上也得到了反应。三、以休闲、感觉、性爱为内核的都市文学精神 ,2 0世纪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社会 ,城市生活以及都市情怀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又一个精神内核。四、以猎奇、有趣、娱乐为核心的通俗文学精神 ,和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的“雅”审美精神相比较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是俗文学精神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逐步向深层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伴随着民族灾难,东北文学以异常扭曲和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流程中。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文化统治下的东北新文学虽沦入沉寂世界,但并未成为一片空白。沦陷初期,在日伪统治较薄弱的哈尔滨,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进步作者群。他们受俄苏文学和“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了多篇抗日救国和暴露现实的进步作品,为沦陷区文学树立了正视现实、暴露黑暗的榜样。但整个文坛并不够景气,一些小说对现实的描写多处于表面  相似文献   

9.
薛勤 《求是学刊》2015,(1):123-129
20世纪初的东北文学叙事话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近现代国家的体认、对现代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现代文学的趋赴。在文学中体现出的国家观念,仍旧徘徊于旧的封贡体系中,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缺位,滞后于国际政治体系的变化。这使得其时的东北叙事文学中出现了两类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史小说的书写,一是"外国"世情小说创作。在其时的文学镜像中,城市文明呈现的是一种失衡、倾斜的形象,在从旧文化向新文化攀升的艰难行程中,来自旧时代的写手似乎更多地关注和记录了它转型中丑陋的足迹。在文学性方面,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的趋赴,内容上从教谕文学、游戏文学转向对人生的写实,篇章结构从说话体、笔记体的框制中挣脱出来,书写日常生活、人物和风景,逐步建设以呈现人生为追求的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11.
东北近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为基础,在20世纪初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文类建设承载并具体体现了这一转型和相应的文学成就,在一些功能相对稳定的类型或范式上出现了集中的变化.这些范式质素的变化,在一个向量上体现着东北社会、文化面向现代性的转变;在另一向量上,指向东北文学内部:这些质素的消长转化,聚集了东北文学的现代之变,这些改变联结成东北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据此可以考察东北文学新的生态和成果.  相似文献   

12.
据西德《南德意志报》1980年9月22日报道,9月18-20日,西德作家协会在不来梅举行1980年年会,讨论"流亡文学"问题.会议指出,在德国从事"流亡文学"研究的人数很少,原因是他们把"流亡文学"说成是一种专门的文学并主要从政治上对它进行解释,从而忽略文学标准和美学标准,把"流亡文学"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会议希望将流亡文学研究纳入一般的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下次会议定于1981年5月召开,讨论的题目是"文学与历史".  相似文献   

13.
薛勤 《求是学刊》2016,(6):114-120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相似文献   

14.
一、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反日爱国社会集团的出现 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步伐。所谓《对华政策纲要》、《田中奏折》,纷纷出笼.为了变中国东北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制造了各种挑衅事件,积累了所谓悬案500多件,亡国灭种危在旦夕。在这种民族危机情况下,从1929年起,由东北各界爱国人士阎宝航、高崇民、杜重远、车向忱、张希尧等发起,辽宁国民外交协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学生联合会、青年同志会等反日爱国群众团体相继成立或恢复工作。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并做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15.
想象现代性:--重识沈雁冰与《小说月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编辑研究为楔入口 ,探讨了沈雁冰及其主编的《小说月报》“现代性”梦想的建构与陷落。文章指出 :在编辑观念上 ,沈雁冰建构起了将文学纳入社会现代性进程的不发达国家“现代文学”理想 ;在编辑行为上 ,沈雁冰以对“被压迫被损害民族文学”与“通信”这两个栏目的重视 ,企图落实“现代性”理想 ,却无法弥合不发达国家的现代性追求与西方式的现代性追求之间的裂缝。由此认为 ,沈雁冰赋予《小说月报》的“现代文学”理想只是一种想象 ,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大部分教科书以1917年为限.随着“重写文学史”“新文学整体观”等主张的提出,不少学者则主张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围绕1917年与1918年的《新青年》,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以及现代文学场形成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后,可以得出结论,即1918年应该确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由此可以管窥《新青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除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外,还有一批在东北沦陷区坚持反满抗日地下斗争的国民党爱国人士。作者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国民党爱国人士的反日斗争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斗争事迹在以往的论著中往往记述过少,因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公正评价,全面地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王永江(1872—1972)字岷源,号铁龛,奉天省金县(今大连市金洲区)人。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之后,王永江先后任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财政厅长、代理奉天省长等职。王永江在全国尤其在东北和日本是一位颇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王永江是反日巨头;也有人说他是“日满一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先驱者。”现就此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读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曾是远东俄侨的文化中心,有过相当繁荣的俄语文学,产生过许多颇有成就的作家.这种文学,一方面继承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主要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诗歌的“白银时代”相衔接,另一方面,又深深打上流亡者心态的印记,同时也受到侨居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熏陶,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哈尔滨俄侨文学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人迁居我国东北而产生的,十月革命后由于白俄流亡浪潮涌向我国而日益兴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衰落,后因俄侨离哈而消失,并遂渐被人遗忘。但近年来,西方和苏联文学界突然对当年哈尔滨俄侨文学表现出浓…  相似文献   

20.
刘慧敏 《学术交流》2013,(2):183-186
对萨满文化中"跳神"场景的描述成为现代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一种叙事常态,并始终缠绕着两种叙事态度和叙事策略:一方面,将"跳神"场景作为东北独特地域文化的一种表征,在对"跳神"场景的细节放大中掺杂了个体的文化记忆、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区域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将"跳神"行为作为复杂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社会事件和文化场域,在其中隐藏了国家意识形态诉求、个体精神指向、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运作机制和文学社会功效等隐性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