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强 《中州学刊》2008,(2):197-201
韩愈的文学作品与道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北宋是典型的文人社会,"庆历士风"是北宋文人士大夫创造的重要精神成果,其涵养过程既有士大夫优秀品格的历史积淀,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庆历士人多以韩愈为榜样,他们通过积极的政治活动,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影响,使文学与政治呈现出一定的互动关系.庆历士风中.和而不同"、"笃于自信"的精神内核,与古文运动互为表里,使宋代散文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宋代文凤发生转变,既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也与士风丕变有关.政治是非与人格评判的结缘、文人对自我完美人格的诉求、文人政治理想与现实斗争的冲突等,都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李强 《江淮论坛》2006,(1):121-127
“以情”和“以法”是宋代文人政治中两种不同行政倾向,文人官僚们也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二者造成的紧张中。“议者”和“论者”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力量,是缓解情法张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话语权有可能被误用。情法之间的制度制衡力量并不可靠,情法张力一方面考验着士人的政治良心和学术灵魂,另一方面,也是庆历士风丕变的重要内营力。在情法张力下产生的文人争执,是文人自我意识觉醒、文人心态发展的标志,既高扬了一种直道不悔的精神,也开启了党争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中唐宦官专权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面对时局,文人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或参与政治改革,或发起文体革新运动,弘扬孔孟儒学,维护王政一统,借以振兴士风,挽救时弊.也有部分文人背道而驰,以致在诗文创作中逢迎谄谀宦官.中唐宦官专权使得文人的创作心理、文学发展潮流及文学作品的体制和形态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海沙 《人文杂志》2007,(4):129-136
《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  相似文献   

6.
与贞观朝相比,唐高宗时期选举制度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如科举考试重文辞、轻德行等.这些变化与士族体系的解构和庶族士人群体的崛起相表里,大大激发了士子特别是广大下层士子的进取欲望和功名心,从而对一代"浮躁浅露"士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士风在政治境遇不同的文人身上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概言之,在上层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重文轻德、以文自矜,在下层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露才扬己、愤激不平、自媒躁进.士风必然要影响到诗风,并对其时上层文人多重艺术形式的雕琢、下层文人多重言志抒情的诗歌路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玉宝 《兰州学刊》2010,(4):169-173
晚明社会的种种变化对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谢肇涮的《五杂俎》是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士人们对天下至尊地位的怀疑、对政治经济领域巨变的无奈、时士风日益衰颓的绝望、绝望之余的自解自慰等心理变化在书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似尚未为论者所重视.也许是他的政治业绩掩盖了其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还是个享有时誉的作家,诗词文赋,诸体皆备,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抑末扬本,去《郑》复《雅》”的文学理论毫无疑问,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但范仲淹也在新古文运动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元初赵孟坚说:“庆历以前,六一公欧氏未变体之际,王黄州(禹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歌享誉天下,唐代文人才士无不吟诗作赋,互博赞誉。这些满腹才学的文人骚客流传下来的诗文数不胜数,创造这些灿烂文化的文人也比比皆是。元代人辛文房多方采集,搜集了其中398位以诗闻名的文人,撰成《唐才子传》,记录了他们的重要事迹,同时兼有简要评论,为后世了解唐代才子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12):184-190
北伐后秦,是刘裕代晋建宋的最后准备,除却建构取信朝野的疆场功勋以外,刘裕在文化层面上也为禅代做了诸多准备。研究者多从军事与政治的层面加以关注,而对于其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则鲜有论及。历经北伐后秦,士族文人逐渐由门阀政治的操控者演变成了皇权政治的臣服者,同时也由文化的主导者转变成了皇权体制下的御用文人,士风与文风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士族文人是晋宋之际文化发展的主要代表,其士风与文风的转变体现了晋宋政治文化变革的基本规律,也预示了刘宋乃至整个文人士大夫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1.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4,(1):117-124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以后宋学精神的发展.庆历新政不仅是熙宁变法的先河,而且由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了二程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江淮论坛》2005,(4):166-171
北宋庆历四年发生了一场是否应该建城于水洛的争论,史称"争水洛城事".水洛城之争并非一起边将间意气之争,而是北宋对西夏作战两种不同战略思想的碰撞.了解"争水洛城事"的背景,需要从宋夏关系发展、仁宗的对夏战略和当时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入手.水洛城之争反映了庆历"和而不同"政治理念,但争论中不和谐的声音,成为士风丕变的内部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一、是澄清对庄子的曲解和误解的时候了! 《庄子·逍遥游》是先秦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我国篇章繁富的哲理散文中最优美的作品。 拙见以为:在我国发育得并不充分的浪漫主义诗文遗产中(我国文人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这篇《逍遥游》完全可以与《离骚》媲美,但是它比《离骚》,更难理解十倍。因为《离骚》作为我国第一首最成功的政治抒情诗和爱国主义文学杰作,是屈原志洁、行  相似文献   

14.
李强 《阴山学刊》2005,18(4):84-89
徂徕先生石介是北宋著名学者,他重建思想世界秩序的热情和学术创新意识,“忠忘其身”、“笃于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石介热衷教育和学术,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刚正激切,同时也不乏诗人般的热情,颇具齐鲁礼仪之邦的古道热肠。在传统文人政治体系中,石介担任了道德守望者的角色,《庆历圣德诗》在文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介的学术抱负和美政理想相辅相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半岛及对古代朝鲜文学的影响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诗文很快就东传到朝鲜,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刊印其文集等方式接受了他的作品.同时也时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文学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责难.而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朝鲜李朝中期的文学革新.  相似文献   

16.
隋唐以来,随着科举考试和士子创作的需要,私撰类书大量涌现,尤以文人私纂小型类书的流行最为突出。这其中就以中唐著名文人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事类集》最为著名。《白氏六帖事类集》的主体部分是白居易在准备科举考试期间的读书笔记,代表了白居易早期的知识构成,也是白居易诗文创作的素材库,所以此部类书对于理解白居易的诗文和《白氏长庆集》的整理和校注都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进奏院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进奏院狱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事件,《宋史》认为这一事件的实质是"君子""小人"之争;当事人苏舜钦对"进奏院狱"的追述在不同时期不完全一致,但更倾向于人际关系之争;庆历之际士人对"进奏院狱"评价不尽相同,但是以"朋党"思维解释这一事件逐渐成为主流。"进奏院狱"在传播过程有被过度政治化阐释的倾向,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也成为宋史研究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8.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0,21(2):31-34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谪守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提出了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想结合,才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园林建设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求记书》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诞生。滕子京还在《岳阳楼诗集序》中指出,岳阳楼诗文的作者多为“迁摘”之士,其诗文的共同特征是“多《离骚》叹惋之意”,也极具理论意义。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源自于他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宋初承五代而来,儒风淡薄。寇准作为北宋政治史上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宰相,在宋初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对儒学的复兴和诗文革新运动均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赵普—寇准—范仲淹的发展递变序列,显现了北宋士风及其人文走向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张爱波 《江淮论坛》2005,(4):161-165
西晋时期,由于儒学礼教的衰微和玄学的兴起,社会上形成了"重情轻礼"和"以情为美"、"以悲情为美"的士人风气.在这种士风的笼罩和推动之下,文学理论领域著名的"缘情"说盛行一时,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