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彝族是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创造的古老文字记录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彝族自古以来讲究礼仪,且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社会活动和生、婚、丧生活三部曲中,各种礼仪都用歌这种形式来完成。彝族的各种传统礼俗歌大致分为“曲谷”(恋歌)、“阿买恳”、“陆外”(婚歌)、“恳洪”(丧歌)等。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类学者古迪认为只有基于园艺文化的花文化才称得上是花文化。笔者认为,如果根据古迪的观点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的话,好像很难找到什么花文化。其实很多民族都是有另外一种花文化的。以凉山彝族为例,他们很重视高山杜鹃,认为高山杜鹃与彝族有生命的联结。通过对园艺文化以外的花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新的视野(民族文化的新的一面)。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一条新线索。  相似文献   

3.
永久地流传于南方大地的古老史诗 当我们走在中国南方大地,可以聆听到少数民族老人为我们吟唱的长篇“调调英雄歌”。而那些长篇史诗,就萌生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片独特的文化土壤里。从岷江流域到武陵山脉再到五指山区,在山水河畔生活着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滋养和孕育了这些漾溢着原始气息的长篇史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创世纪》(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布洛陀》(壮族)、《盘瓠歌》(畲族)、《摆手歌》(土家族)等等。这些原始性的韵文作品,被各民族视为自己民族的“根谱”和自己民族的形象历史。祖先创造历史的身影鲜活地跳…  相似文献   

4.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5.
王菊 《民族学刊》2016,7(1):47-53, 108-109
新时期以来,彝族文学批评的参与者主要是彝族身份的学者、诗人和作家,他们从自身创作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对彝族文学展开批评和研究,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较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而彝族刺绣直接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不断创新与发展凉山彝族刺绣是保存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想使文化长久存活,必须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彝族刺绣继承人应明确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保存传统刺绣文化的同时,开发有创意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老司城是土司治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所以,土家族民族文化在这片区域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在今天的老司城,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城遗址、溪州铜柱、土司印信等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体会到如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等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的土家儿女们用他们质朴的服饰、醇厚  相似文献   

8.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9.
我们彝族居住的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高山深谷中的一片神奇土地。在这个深山世界中,我们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完全有别于汉民族。19世纪末20世纪初,凡到过凉山的西欧人众口一致将这里称为“独立倮罗”,是汉文化海洋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在我们民族五彩斑斓、别具一格的文化中,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木器尤具特色。在中华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我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有一批知识分子,常年活跃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线.他们把自己的无限豪情和聪明才智投入到了广阔的田野工作中去,把田野工作作为自己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最佳途径.他们关注于人的社会和人的文化,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文化,为挖掘、保护、弘扬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奔走呼吁,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在这群可歌可敬的学者中,有一位常年游走在祖国边疆地区的学者,他就是人类学家周建新教授.  相似文献   

11.
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湘西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不仅是他们叙事抒情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大量的仪式歌(如祭神歌、婚事歌、祝贺歌等)都是比较古老的,它们是我们认识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即使是那些随唱随丢的即兴之作,也总是会带上传统文化的痕迹。从他们的歌谣中,是可以发现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的。下面我们就来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具有独特性、生动性和可感性。这些女性形象,是彝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反映、彝族传统社会角色定位的折射、彝族传统习俗的反映、自由奔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及彝族社会女性审美追求的体现。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历史文化意蕴丰富而深刻,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的特有内涵,记录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4.
<正> 侗家是歌的海洋。侗族人民爱歌善歌,因而,侗歌活动是侗族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至今仍然蓬勃兴旺,这与侗歌活动深厚的文化内蕴是分不开的。一个民族,需要对角己的历史文化记叙与传递,特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更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追溯,并且传递下去。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和文化的开端,在于语词之中”,“清晰的言语意味着观念的交流,观念交流意味着保存传统;保存传统意味着积累和进步”。(《文化科学》第37页)但是,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  相似文献   

15.
日前在云南楚雄举行首映式的彝族题材故事片《绝代》,以清末民初云南彝族山乡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刀光剑影、冲杀格斗的硝烟中展开时代风云的历史画卷。通过传奇式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塑造,揭示彝族末代女土司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在民族危机与历史责任面前的情感抉择,演绎了一场民族和睦、生灵和谐的赞美之歌,谱写了一曲生命平等、民族发展的壮美乐章,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谭晗 《民族论坛》2003,(3):18-19
<正>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先民早在远古时代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王大歌》(以下简称《大歌》)就是其中最瑰丽的史诗、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我们用虔诚的心解读《大歌》,仿佛在解读一个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仿佛已经听到了在空朦世界萦绕千百年的吟唱……  相似文献   

17.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格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华戏曲艺术既要发扬其优秀的艺术传统,又要善于吸收新的艺术因素,在创新中求得发展机遇。彝剧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彝族文明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它是彝族的又是中国的。笔者多年从事少数民族戏剧——彝剧的创作,对于发展民族剧种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 瑶族是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谣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瑶族人民唱歌、爱歌,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农闲、节令、田头、地角、上山砍柴都口不离  相似文献   

19.
由云南、贵州、四川彝族知名学者集体编纂的《北京现存彝族历史文献的部分书目》已经刊印发行。该目录收录了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学院三个单位保存的彝文典籍659部。这些典籍几乎全是明清两代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其中还有彝族人民作为珍贵礼品献给毛主席的。彝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众多民族中具有本民族文字的仅有的几个民族之一。彝文又称爨文,罗罗文,是历史较久的民族文字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五歌的原  相似文献   

20.
奢香夫人是彝族著名的女政治家,作为一个民族头人,她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水西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巩固了西南边疆,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她改良本民族文化,学习汉文化的举措,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