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
一、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法国际经济法是我国当前国际法学界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国内外许多法律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对这门新学科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着现代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 相似文献
2.
朱崇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国际经济法是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及通行规则的一种反映或描述。国际经济的历史发展以及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领域发生的四件大事表明,国际经济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其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相应地,国际经济法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确定的法学14门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广义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进行设计和安排的。通过系统地归纳与整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概念与体系界定的多样性、概念与体系不够协调、教研内容的差异性与重叠性等问题,从而探讨和论证了国际经济法教材体系需要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蓝海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自从形成国际社会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一直是处于无政府状态。19世纪未出现的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商标注册的马德里公约和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是国际经济法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扩大,西欧各国要依赖美国来复兴其战后经济,而美国却希望巩固其既得成果——在经济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因而,在美国的发动下,于1944年7月,在美国东部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会议签订了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两 相似文献
5.
蓝海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3)
自从形成国际社会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一直是处于无政府状态。19世纪未出现的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商标注册的马德里公约和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是国际经济法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扩大,西欧各国要依赖美国来复兴其战后经济,而美国却希望巩固其既得成果——在经济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因而,在美国的发动下,于1944年7月,在美国东部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会议签订了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两个协定。随后于1947年,西方发达国家又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样一来,国际社会就开始了用多边条约来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新时代。于是,国际经济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新分支也就形成和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马珊珊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3
在理论法学的领域中,法的价值一直被学者所关注,在部门法学中,其仍处于初始阶段。国际法与其余部门的法律相比,在价值问题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价值需求的满足更为复杂、困难,所以国际法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本质上来讲,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其价值特殊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作为价值的主体,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范围,导致其在拥有共同价值时形成较...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法的含义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就概念的范围而言,从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的一个部门法;(2)国际经济法包括调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和有涉外因素的国内经济法两种。对上述说法进行深入的争论虽无意义,但为 相似文献
8.
9.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目前学界一般意义上对法律责任的界定不能满足经济法责任界定的需要.我们从法律责任这一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经济法理论以及现实对经济法责任界定的需要,对经济法责任从其内容、特征、构成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图把握经济法责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程宝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目前最有分歧的问题之一。当经济关系中的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由经济法调整为经济法律关系(即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时,这些特定经济关系及其升华后的经济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法定资格,已远非传统法人理论所能包容,这就需要确立一个新的法律概念——经济法主体。本文试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略加剖析,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有关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处于争论之中。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国际经济法内涵的学说,认为不仅广义说存在诸多缺陷,而且人们对狭义说也存在一些严重的误解;通过具体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的性质,理清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关系;指出,在我国,国际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国际经济法学是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 相似文献
12.
张守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97-100
促进型经济法是经济法规范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与经济法的特征、结构、功能等直接相关,并通过积极的和消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个别的和普遍的等多种类型的促进,来实现其促进发展的调整目标.中国促进型经济法的立法经历了从分散到分散与综合相结合的转变,如果对其中的法律问题深入挖掘,则会大大促进经济法的制度建设和法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法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松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经济法的概念问题,是经济法理论体系中一个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是经济法学学科大厦的基石.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学者们的理解和解释却有很大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般都把经济法看成是国家依靠行政权力干预国民经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但各个学者的具体观点也并不完全一样.以日本为例,有的人认为经济法是“依靠国家经济政策来维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作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各种经济关系法的统称”;也有的人认为经济法是支配市场的国家规制之法;还有的人认为经济法是为了“以‘国家之手’代替看不见的手,来满足各种经济的、即社会协调性的要求而制定的法,”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从20年代起就使用经济法这一概念,但对于经济法的定义及调 相似文献
14.
提升体现经济法本质的独特的经济法理念与建立相应的经济法程序规则是经济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经济法的程序理念 ,指导经济法程序规则的创建 ;同时 ,受制于经济法的实践理念 ,贯穿并表现出与传统程序法不同的价值趋向 ,作为其内容的实质平等、保护公益和多元善治理念 ,都应当通过传统程序规则的修正和补充 ,来构建和完善其程序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法是调整在克服市场失灵过程中公共经济部门基于政治机制而发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共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包括: (1)公共经济部门基于政治机制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 (2)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国有社会组织之间的财产管理关系以及国有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关系。公共经济法的基本性质是公私法的交融性。经济法由市场规制法和公共经济法所组成。公共经济法的体系主要由财政法、中央银行法(部分)、国有企业法、产业政策法(部分)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张旭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25-29
经济法部门的独立性问题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表面上看,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分之所以成为难题,主要是因为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直接由行政部门实施所致;实际上,国家权力对市场主体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干预或协调,并没有改变原有经济关系的双方主体,也没有产生新的经济关系,因此,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界线应当是清晰的。经济法独立的调整对象是需要国家权力干预的特定市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经济法部门独立的另一个重要根据是,经济立法与执法遵循着与行政立法和执法完全不同的原理与精神。 相似文献
17.
18.
俞静尧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1,(4)
一、定性分析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争论,历时十年有余,当我们翻开这个还没有答案的历史宗卷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所有的经济法教材、专著和绝大多数论文都没有否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从性质上看是经济关系,亦即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定性分析趋于一致。然而怎样来理解经济关系?它与财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否区别?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亚晴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106-110
工业革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传统私法面对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的积累导致的贫富悬殊及社会整体利益受阻往往束手无策.经济法立足于社会整体,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应确立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与发展、当代与后代的关系,在法学研究、立法及实施的各环节全面确立、提升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黄植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
在国际法学界,主权国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要承认第三国强制性规范在内国的域外效力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然而学界对于第三国强制性规范究竟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还是国际私法的范畴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种争议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者对于第三国强制性规范的适用方式过于执着,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第三国强制性规范是公法性法律规范的性质上.事实上,第三国强制性规范具有明显的公法色彩,这不仅决定该类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范畴,而且决定其不可能具有天然的域外效力.而我国目前的国内法还没有关于如何适用第三国强制性规范的法律规范,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填补这一法律空白的必要性也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