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庆达 《北京纪事》2013,(10):96-98
京味小吃品种繁多,而且各具特色,传统小吃之所以流传多年,就是因为它色味香俱佳,所以多年来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近些年,许多京味小吃在变,当然有往好里变的,也有往坏里变的。现在有些经营者根本没有学徒经历,大胆的从业人员看两眼就敢干,殊不知要想经营好一个行业,绝不是看两眼就会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外地的媒体记者来北京发展后,曾养成一个逛胡同的习惯。因为逛胡同使他在读近代史时知道的故事,找到了最初的发源地,进而产生了更大的震撼力。的确,自元大都以来的几百年间。坐落在城里的几千条胡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载体。在胡同中徜徉,仿佛让人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了元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和民国以后的北平,置身于风云变幻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实际是北京市井味小说,其京味在于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京味小说萌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报人白话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老舍从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诸方面对北京四合院文化进行了深刻揭示,标志着京味小说的真正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代的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等继承发展了老舍的四合院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三代的王朔等以大院文化视角描写北京市井生活,开辟了京味小说的新生面。  相似文献   

4.
京味吆喝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过去京城大街小巷、四合院里经常能听到各色吆喝声,现在已很难听到。但仍有人珍爱老北京吆喝,希望能将它传下去。71岁的武荣璋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吆喝艺术中,被人敬称为“武爷”和“京味吆喝大王”。  相似文献   

5.
一位来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不光是故宫、天坛、长城、香山、颐和园,不光是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光是北京人的包容厚德,还有一点就是北京人独有的京腔京韵和极有特质的儿话音。他说,尤其儿话音听着亲切,听多了,还会油然滋生出一种亲情。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在北京城已经生活了30多年,要说感到亲切,我已亲切得一塌糊涂。譬如帽儿、雨儿、菊儿、鸦儿这几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在心里滋润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6.
去年郊区农民种的大白菜因市场价格问题卖不出去,一棵棵瓷实的大白菜烂在菜地里,这事儿听了真是让人心疼.  相似文献   

7.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胡同     
在关于胡同的各种研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胡同的名称。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胡同的名称比喻成一部生活词典,里边包罗万象,有男(刘和尚胡同)女(宋姑娘胡同)老(吴老儿胡同)少(小齐家胡同),  相似文献   

9.
故乡的胡同     
北京很大,不敢说它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方我都陌生。  相似文献   

10.
胡同白塔     
  相似文献   

11.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13.
胡同 过客     
格非 《社区》2002,(4):1-1
在遥远的江南,晚春的雨水随着一阵季风悄悄来临,在杏黄的天空中慢慢铺展。灰蒙蒙的街巷伸向天边。你也许正一座临街的阁楼中闲坐,卧眠或者读书,也许,你只是从街上经过,在檐廊下避雨。空气里布满了鸽子屎的气味,混合着苔药的清香气息;瓦楞上的青草沾满水珠,花瓣经过行人的践踏,在雨水中浸泡、褪色、腐烂,青石板和碎砖铺成的路面被雨水浇得锃亮。你熟悉街巷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胡同女孩     
在北京一个胡同的酒吧,我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女孩。她皮肤白暂略显丰满。我喜欢这样的女孩,尤其是她那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声,每当这笑声出现,我沉闷的心境就会经历几秒钟的灿烂。  相似文献   

15.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6.
冰盏儿:它是一副2寸多高、直径约3寸的铜碗,分为上碗和下碗.它是老北京街头、商场、庙会一年四季货声吆喝叫卖的响器,又有黄铜和青铜之分.  相似文献   

17.
胡同味道     
正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味道在老槐树的浓阴里,味道在老墙皮的缝隙间。胡同味道是带着暖意的温情。别跟老胡同过不去。灰砖灰瓦的胡同与红墙黄瓦的宫殿交辉互映,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沾着皇气。记忆的光影,历史的风尘,岁月的篇章,夕阳下的惆怅,带着泪水的微笑。恢宏而大气,绵长而幽深,凝重而隽永。胡同味道,耐人咂摸,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邻居张老师由于伏案工作并久坐,常感背痛,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胸椎棘上韧带炎或棘上韧带劳损。其原因是,棘上韧带是位于脊椎正中的一条黄韧带,局部软组织较少,血液循环欠佳,一旦受损自身修复较慢,多造成慢性疼痛。医生建议张老师采用“推门框扩胸法”治疗和预防。张老师遵照医生建  相似文献   

19.
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作品成为京味小说的典范,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包括研究作品的地域文化、作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于深层文化心理的分析,从环境、民族等方面分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从京味的表现和分析中总结出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