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东北大学主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沈阳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承办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东北大学科协、沈阳师范大学、沈阳教育学院协办的“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第十届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于 2 0 0 4年 7月 2 9日至 8月 8日在东北大学召开。中外 12 0位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东北大学 ,出席国际性学术盛会。本次大会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代表东北大学致欢迎词 ,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辞世一周年的祭日,3月25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出席研讨会的  相似文献   

3.
本学科点设立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研究中心,2 0 0 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博士点,即年开始招生。本博士点现有教师1 5名,其中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2名) ,副教授5名、讲师3名,承担着学校、学院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研究生指导及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东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研究的高校之一。早在2 0世纪80年代初,远德玉教授和陈昌曙教授就引进日本的技术学研究成果,出版了《论技术》等一系列学术论著,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学理论体系,并设置了技术学与高新技术管理的学…  相似文献   

4.
陈昌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和领航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技术哲学占据了他的主要位置,他把后半生基本上都献给了中国的技术哲学事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技术哲学这块新领地的学者之一,他对技术哲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并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哲学界(特别是技术哲学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F0002-F0002,F0003
2008年6月21日,<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北京、湖北、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对文集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东北大学出版社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在读博士生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6.
导言陈红兵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其专著《佛教生态哲学研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之后又陆续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等刊物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与张子礼教授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发表的《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①、  相似文献   

7.
王向峰教授的五卷本《向峰文集》 ,2 0 0 2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收自著书 1 2种 ,近3 0 0万字。文集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当年 6月 1日在辽宁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召开了有北京和辽宁省许多同行专家学者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学术座谈会 ,对书中的文艺美学理论建树和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现将座谈会上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8.
慧命继天下绝学修辞存博大真我──评《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戴路段德智教授选编的《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无疑是对陈修斋先生的最好悼念!陈先生是新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  相似文献   

9.
2012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重建90周年之际推出了4部颇有分量的教授文集。这4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分别是:何萍著《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邱耕田 1 964年 3月生于陕西省咸阳市 ,1 999年评聘为教授 ,现任广西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长期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先后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60篇 ,不少论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发展哲学导论》是其学术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1年 8月出版 ,全书 2 8万多字。该书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资助课题 (项目批准号 :98JC72 0 0 0 1 )的最终成果 ,也是发展哲学研究领域的较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考察近代中西哲学交流、传播史,我们发现英美等自由主义不易为中国所接受,而欧洲哲学则反是。若探究其原因,可从民族维度、时代维度进行双重考量。民族维度主要基于哲学的性质,时代维度则主要从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着手。我们研讨两种不同的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命运,乃在于为中西哲学文化会通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层中国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述评休谟哲学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哲学思想深受休谟哲学的影响.休谟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宗教时,不仅为康德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思维方法.休谟的怀疑论哲学是引发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颗火星".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文章通过对古代直到近代关于这一问题的梳理指出:传统哲学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时代,虽然放弃了哲学就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体的看法,但并没有放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根本观念.随着近现代科学地不断发展,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完成,哲学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科学危机之中.如何将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现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例介绍和评价了现代西方哲学家为拯救哲学危机所作的种种努力,认为放弃对哲学科学性的追求才是哲学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反叛、否定、批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本体论和历史观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最严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体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非本体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利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本主义作为价值观、哲学范式和实践原则有其深刻的内涵。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中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体之死"等命题,不仅不是对以人本主义为根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反而是这一原则和理念的体现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哲学既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者,又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引导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叔本华的哲学“新思想”,可概括为批判绝对、批判理性、批判宗教、批判人生。今天我们省察和反思叔本华哲学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我们发现它在关注的对象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它超越了古典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而坚持实践基础上唯物而辨证的思考;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较之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革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对它多元走向的理解,“发现”,阐释和推进,以及在新的世纪之交面临的境遇,既可凸现它持久不衰的科学价值和生命活力,又有助于分辨出在“坚持与发展”之路上留下的种种足迹,总体上看,说它是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壮丽的日出”不是过誉,称其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和哲学教育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教育理念的失之偏颇、对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的误解、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制度设计的不尽合理及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发挥不力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树立健全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的认识,营造宽松、宽容的教育制度环境,培育充满人文关切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郑家栋对中国哲学之"法"("学理")的颠覆性挑战,为彻底反思中国哲学学科本质、创新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挑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哲学通史非"信史",而是基于后设"哲学"观念之"追述";作为现代学科,中国哲学及其历史仅仅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阶段;中国哲学学科宗旨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创造性诠释"是中国哲学学理基础及方法论本质.中国哲学之所以有"合法性"危机,主要是由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致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缺失了"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实质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已不能适应当下时代要求.中国哲学创新之道,在于以回应时代问题为动机,一方面,以"还原性诠释法""经学路径"归根复命,确立中国哲学"中国效度";另一方面,立足于经学文献主体,借鉴西方哲学方法,以比较、对话视域"以中化西","修复"经典历久弥新之价值,保证中国哲学之"哲学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