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偷师美国     
王昱 《领导文萃》2021,(8):108-109
失败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将遭遇的事情,对失败的态度往往决定他最终能成就的高度.人是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于太平洋战争,日本为图"死个明白"的一次反思,居然最终让它在制造业上对美国完成了"复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场袭击既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又把美军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送进了海底....  相似文献   

2.
尹久 《管理科学》2000,12(1):16-19
对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日本金融监管失败问题给出了一个尝试性解释框架,旨在回答日本的金融监管为什么在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下遭到了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我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制度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否一定会遭到类似的失败?是否一定要和日本一样,“亡羊补牢”、积重再返?结构安排如下①自由化背景下日本金融监管失败的表现;②对监管失败的一个尝试性解释框架;③主要结构及启示。  相似文献   

3.
彭宁 《领导文萃》2005,(12):92-96
提到中途岛海战,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日本人,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寻找失败的原因。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教授,把美军在中途岛海战的胜利称为“情报的胜利”。日本的一些学者和二战老兵,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美军提前发现日本的攻击计划,是日本失利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这是毋庸置疑的。兵力过于分散在日本人的眼中,中途岛海战有几个方面的失误和教训:第一是情报工作糟糕。直到战斗前夕,日本大本营仍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通知开赴战场的日本部队,美国特混舰队正在所罗门地区作战,似乎是在…  相似文献   

4.
《领导文萃》2010,(8):124-124
关于失败,英国人哈罗德·埃文斯有这样一段论述:对我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在失败中沉沦,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失败,因而失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败为阶梯。换言之,成功包含着失败。关于失败,我想说的惟一的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为何不“报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轶名  任平 《领导文萃》2006,(4):134-136
很少有人知道,梁启超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吉田晋。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之后起的。梁启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风云乍起,他才带着“天若佑中国,我行岂徒然”的自信与豪情,乘坐“天草丸”返回中国。耐人寻味的是,他回国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驻奉天(今沈阳)领事馆。可见他与日本人的关系之厚密亲近。说起来,日本当局对梁启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启超也对日本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四处捕杀“新党”之时,若不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相救,梁启超恐怕早就和谭嗣同一起到刑场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经营一方可以利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乱中取胜,坐收渔翁之利.对于这一点,北国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张某深有感触,因为自己就曾经在与日本人合作经商的过程中经历了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正>王效金注定不做庸人!他认定,虽败犹荣,企业家要有 这种大气魄,宵小之辈是永远做不成大事的。 “对一个人的基本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 功与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与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 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 ”这 本是西文人的至理名言,可当它由一个中国人的口里讲出来,这  相似文献   

8.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庸俗的企业,它在导入CIS战略系统过程中将因为缺乏自身独特的文化品质而无法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一个没有形象的企业,则注定要在市场上失败.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企业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而我们现在,一谈到CI总是同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企业更需要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亚洲 《领导文萃》2014,(22):109-113
正——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灾难一个现代国家与前现代国家的对决,清朝怎么能赢?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在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  相似文献   

10.
<正> 动机是做事之前的想法。做事成功之前的动机是为了成功,失败之前的动机肯定不是为了失败。然而当主观强迫客观时,看似聪明透顶的动机也会招来失败。失败的动机分两种,一种是君子式的,一种是小人式的。 当我们把话题限定在经济领域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失败是拿自己开涮,东方人的失败是拿别人开涮。  相似文献   

11.
<正> 美国商业界在80年代涌起了一股学习日本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潮流。全面质量管理曾在日本结出硕果,但是,由于不适应美国的“气候”,效仿此项管理经验的美国公司为此付出代价。迫于经济困窘和激烈竞争而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的麦道飞机公司,也以失败而告终。 据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失宠”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人太急于求成,而全面质量管理并不能迅速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失败。人生如此,企业经营亦如此。失败,不论是大败还是小败,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而,减少失败的可能性,或在既成的失败事实面前尽量减少损失,已成为人们与各种组织的一种特殊需  相似文献   

13.
程国远 《领导科学》2001,(10):24-25
有信息说,日本正在构建“失败学”,成立“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专门从事搜集事故案例、获取经验的研究,以开发新的“知识资源”。笔者由此而想起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一句话:“成功常成为下一个失败的原……  相似文献   

14.
《领导文萃》2006,(11):147-147
“二战”中,盟军胜利登陆诺曼底之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发表了讲话:“我们已经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在登陆之前,除了这份演讲稿之外,艾森豪威尔还准备了一份截然相反的讲话稿,那其实是一篇面对失败的演讲稿。失败演讲稿是这样的:“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准备一份失败的计划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潜力只发挥了一小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就是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日美企业在长期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人力开发的独特措施、独到办法。 一、日本三泽公司的“鲶鱼效应”。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活着,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千方百计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  相似文献   

16.
正人再怎么规避风险,再怎么幸运,也不可能一辈子一次失败都没有,太好强的人失败得少,一旦遇到一次规模较大的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浩劫,会失去之前所有的自信和心智。没有失败的"抗体",必定承受不了打击。主动"输"是一种心理素质的锻炼,这同时也代表  相似文献   

17.
王瑜 《经营管理者》2009,(23):210-210
日语中有「仕事の鬼」一词,它的中文意思是"工作狂"。在传统的日本文化里面,「鬼」(oni)是妖怪的一种,是邪恶和超强能力的象征。「仕事の鬼」一词体现了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和观念。总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他们工作时间之长、强度之大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文章就笔者与日本人共同工作的经历为背景,剖析了日本人的工作观念以及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日本人这种工作观念中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英国《泰晤士报》前总编辑哈罗德·埃文斯一生中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其中包括他在80年代中期对《泰晤士报》进行改革的失败。但他却从未在失败中沉沦。他说:对我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在失败中沉沦,主要取决于  相似文献   

19.
失败的勇气     
成功固然是勇气和智慧的产物,但失败往往是勇气的炼金石。真正的勇士从不惧怕失败,失败的勇气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态度。人们常常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的弱点就在于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自然界又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如果你违背了它的规律,它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你以惩罚,这惩罚足以令你瞬间清醒。懦弱的人会从此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勇敢的人会从其中发现暗藏的玄机,然后调整状态继续向前迈进。一个能从失败中爬起来,坚持自我,同时又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是最可敬的。  相似文献   

20.
正有道是:成功见修养,失败显真功。面对失败,有的人失魂落魄,一败涂地;有的人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有的人怒发冲冠,困兽犹斗;有的人则一走了之,逃之夭夭。而有的人失败不言败,失败不甘败,把失败当机遇,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领导者当从中有所借鉴。失败不失智贾诩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贾诩先后在董卓、牛辅和段煨手下谋事,后又投奔了张绣。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乘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