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胡克斯非常注重对女性传统的建构.她发现,正是因为审查制度、评论界以及媒体等因素的合力,造成了黑人女性传统的断层.鉴于此,她从黑人女性写作的历史和她们的文化传统形式入手,将自传这种黑人女性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以及黑人女性的卷发、爵士乐和专属南方劳工阶级居住的小屋都纳入传统之中,从表现形式上丰富了黑人女性传统的多样性,也使得她的建构观当之无愧地成为黑人女性传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5.
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本文以女主人公珍妮的婚姻问题为线索,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讨论她成长的几个阶段,说明她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不断地寻求自我,从一个不诸世事的姑娘逐步成为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成熟妇女。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和黑人妇女文学传统中的一位光彩夺目、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立伊始,就把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文学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作为它的宗旨。本文旨在探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文化及传统,从而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种族、阶级与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范式,并通过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表述方式、共同的文化隐喻,寻找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根源,从而建构黑人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8.
作为黑人女性的辩护者和代言人,艾丽丝·沃克把宣传和继承黑人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沃克将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比如缝被子、园艺、口述文学等。她还把黑人女性被遗忘、被忽视的美学表述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美学表述传统。沃克在追寻黑人女性美学表述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尽管黑人女性受到多重压迫,但仍旧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敢和非凡的创造力,去创造生活中的美。沃克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表达了极大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她也找到了黑人女性创造精神的秘密和创造力的传统。这种创造力是先辈们留给她的珍贵遗产。黑人女性先辈们给了她去继承这种遗产的可能性,也给了她去传承和发扬它们的力量。沃克希望通过这种颠覆主流文学的话语系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去建构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黑人女性文学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及黑人男性文化之外,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曲折与坎坷.美国黑人女性作为一个边缘的、曾经被压制的群体,到如今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女性最富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着自己的文论重建工程,如何使自己的文论话语走出西方中心的牢笼,并将自己的文论话语呈现给世界,以差异的一极参与世界文论话语的对话,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黑人女性主义对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及批评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创作实践中,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坚持“女性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紫色》是其代表作。它从主题,姐妹情谊,两性和谐及叙事策略等方面彰显了艾丽斯·沃克坚定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是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 ,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 ,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的短篇小说《日常使用》 (EverydayUse ,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 (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 )发生的冲突 ,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体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爱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围绕"性秩序"问题,对妇女如何才能真正独立,建立充满爱的和谐社会给出了颇为大胆的新提议,重申了她所提出的"妇女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艾丽斯·沃克与妇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斯·沃克在其小说和文学评论中提出的"妇女主义"概念受到了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又是对这两大运动思想体系的一种反叛.妇女主义以其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为题材,以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文学语言,将美国蓄奴制恐怖荒诞的一面“写活了”。在作品中,作者因袭了西方文学传统的哥特式表现手法,彰显了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在残忍的奴隶制、极端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性别弱势之三重重压下的艰难奋争之旅,试图激励她们走出历史,审视现在,把握未来。  相似文献   

17.
艾丽斯.沃克是颇受瞩目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所创造的妇女主义思想引起了文坛和女性主义者们的强烈反响,也由此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批评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沃克的3部短篇小说集前后跨度27年,她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不同背景的黑人妇女形象,讲述了她们曾经的悲惨遭遇,自我身份觉醒后的自强不息和追求自由的故事,构成了美国黑人妇女生活史,也由此向读者展示了其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黑人女性主义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进行文学创作,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与批评理论。在艾丽丝·沃克的新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由于父亲假借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所有权”,致使女儿终身落寞。经过一系列曲折的人生轨迹,父女终于实现了灵魂上的和解。本文就“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