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明清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三大画科中最晚成熟的画科——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代水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影响下最终得以形成,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把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在中国文人画史中具有辉煌历...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自宋代文人画出现以前一直是以宫廷绘画和民间画师的勾斫赋彩法统治着画坛,自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出现之后,改变了一贯以“勾斫赋彩,模拟对象”,“以形写神”表现技法较为单一的统一局面。元代理论家汤垕站在文人画家立场上,在元代文人画已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根据宋代文人画理论精神,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绘画的“写意”说,对中国后世绘画产生着重要影响,出现了明清以降中国画坛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多元局面,水墨写意占据画坛主流。继之而起的一代写意大师徐渭,以及涌现出如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枫眠、李可染大师级艺术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创造出中国水墨精神世界,为中华文化作出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文人画的渊源周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至宋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分野渐趋明显,文人画开始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绘画领域。宋代以后,文人画更是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有一种观点以为,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绘画在理论上先后有欧阳修、苏拭、黄庭坚、米第、郭若虚、...  相似文献   

4.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价值观在文人画发源之初的唐中后期通过王维的绘画实践而诞生,北宋年间苏轼等文人士大夫的理论与实践又促使了文人画两个最重要的价值命题的产生,基于这两个价值命题,一系列的价值观逐步建立,文人画的传统价值取向也就此获得了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6.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降文人画一直主导中国画坛近千年,这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佛家禅学思想是影响中国画发展的主要根源。在这种思想基础中派生出来的“人品、画品论”、“南北宗说”以及中国特殊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书画同源同法论”对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衰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成形于六朝士人的绘画美学思想;自唐五代迄今经历了漫长的绘画实践,文人画以艺术的高形式雄踞中国画坛,并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向.这是艺术在实践过程中向商品位进化发展的自然选择.文人画的兴起,使传统绘画逐步摆脱“成人伦、助教伦’的功利役驭,回归到情致发挥自身轨道上来.进入20世纪初,以文人画为主流的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封建腐朽社会的替罪羊,在口诛笔伐的夹缝中步履蹒跚的蹇行着,厄运中依然出现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成为上半世纪文人画赖以薪火频传的卓然大家.至后半世纪,恰…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风格 ,是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产物。文人画发端于六朝 ,其绘画理论与实践 ,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 ,也是庄子美学思想、六朝美学理论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浑然整全的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不是形式上的浑然不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哲学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至上的创作倾向。本文以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绘画境界为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以明代董其昌等人所言,主要有"文人画"与"非文人画"两大传统,即"利"家与"行"家.各家均按各自的传统不断演进.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绘画创作兼容"南、北"二宗,雅俗兼俱,"利""行"相渗,形成了"画格不纯"之局面.可以说在绘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呈现出"兼总条贯,揽其精微"的局面,并影响到后世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宝库中,文人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元以降,一直占据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文人画以她独具的魅力至今仍在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以来,理论界曾有李小山等提出过“中国画危机”论、“穷途末路”说(这里提到的中国画当然就是文人画)。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85年以后的中国画坛,以传统文人画为基础,吸取丁现代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成了一种新文人画模式,而且风靡画坛,被冠以“新文人画”称谓。这种现象,再次体现出文人画的强大生命力。那么,什么因素使这种以宣纸、毛笔、墨汁为工具材料,以用线用墨…  相似文献   

18.
题画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显著特征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画上题跋不属文人创造,早在汉代,“左图右史”的做法就已常见,但仅限于人物和史实的注明;唐代王维杜甫等人的画赞也颇多,又多是具纸另书;北宋文人画兴起,苏轼等人才气横溢,豪气所之,书诗入画;元、明、清三朝,出现了倪瓒、徐渭、“扬州八家”等一批诗文好、书画亦好的文人画家,使题画诗文走向成熟,也把文人画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画上题诗跋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至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人画,在苏轼看来是“士夫画”,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一种不同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派别。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文人的气质、情趣及文化追求。所以讨论文人绘画到底产生于何时,怎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一种普遍认同的思潮,绝不是讨论某一个画家的水平与风格的简单问题。从以往来看,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阶层的独特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回到文人及文人画家本身,解读剖析文人画背后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人阶层政治地位的高下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