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2.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无论就词性的复杂而言,还是就使用的灵活性来说,“以”字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词。“以”字的实词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以”字主要作虚词用,即用作介词和连词,相对来讲,用得比较广泛而又复杂的应是介词。而且作为虚词“以”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 ,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 ,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 ,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汇意义弱化 ,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 ,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7.
“作为”通常是动词,有时也是名词(如在“大有作为”中),但是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又增加了介词的意义和用法。介词“作为”相当于英语介词 as、德语连词 als、俄语比拟连接词 kak 和前置词短语 Bka(?)ecTBe。它最初出现在欧洲语言的中译文中。如早期杰出的俄文翻译家瞿秋白,1933年翻译列宁论托尔斯泰的文章时,就用了介词“作为”:“托尔斯泰作为一个预言家,发  相似文献   

8.
“从……到……”结构,从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谈及起,到现在,虽说看法繁多,但大体上说来,可分为三家;以黎锦熙,邢福义为代表的联合结构说,这一家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黎锦熙、刘世儒为代表的“从”“到”两词为连词的连词说;一类是以邢福义为代表的仍把它们看作是介词的介词说。第二家是以张寿康、张文周为代表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9.
“因此”不只是个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但对“因此”这个条目的解说似稍有未周之处。兹将该条目有关的解释和例证摘引如下: 因此[连]用于表结果或结论的小句,前一小句有时用“由于”呼应。可用主语后,也可 以连接两个句子。 ……试验虽然遭受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并未~丧失信心。(商务,80年,549页) “因此”是一个连词,固然没有疑问。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现代汉语里,“因此”有时还是一个介词结构,等于“因+此”,意思是“因为这”。限于《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的性质和体例,不收列和解释介词结构的“因此”是完全允许的,然而如果在举例中把介词结构的“因此”作为连词看待,就会造成混乱。上面引录该书的例句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复句有“虽然”、“但是”这些转折连词,表明它是个转折复句。如果把后一小句中的“因此”也看作连词,那么这个复句究竟是转折复句还是因果复句  相似文献   

10.
“以”字在《说文解字》中,只列一个讲法:“用也”。 到了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就列了八种讲法。(见“以”字条) 到了今人杨树达氏之《词诠》则开列二十二种讲法。(见《词诠》以字条)横跨名词、代词、动词、指示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一身而兼七大词类。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真正对  相似文献   

11.
动词"以"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随着语言的发展"以"字逐渐虚化为介词、连词。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研究其中介词、连词"以"的用法及功能,借以管窥战国中后期虚词"以"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英语中,“but是个很常用的单词,它既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又可以和其他的单词组合构成短语来表示许许多多的意思。由于“but”的用法比较复杂,给我们的翻译及正确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but”的用法及其翻译。一“But”作为介词Ⅰ、“but”作为介词时,其主要意思是“除……以外”、“除去……以外”,后面常跟代词的宾格形式,相当于英语中的“except”、“with the exception of”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的“由”和“由于/於”都可作为表因的因果连词,它们均由动词直接或间接虚化而来。动词“由”在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虚化的路径有两条:由动词直接虚化为连词或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由介词虚化为连词,但却殊途同归。而“由于/於”的虚化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和“于/於”凝固成词阶段和“由于/於”语法化阶段。“由”的虚化并没有对“由于/於”的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使”的词性是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使字句”的关键,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动词说、连词说、虚词说和介词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使”的语法特征见仁见智,其次是对“使”的词义虚化认识有别。质言之,从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分析上来看,“使”应为介词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用法相当灵活,有时甚至难以捉摸,因此对具体用例的分析,历来就有分歧.将“而”视为假设连词,作假设复句中偏句的关联词看待,一般文言语法读物皆不涉及.而翻检古典文献,仔细琢磨,属此类用法的却又不少.粉碎“四人帮”以后,报章上常有“闹而优则仕”、“跳而优则仕”、“唱而优则仕”等语出现.这可以说是“而”作假设连词的功  相似文献   

16.
析介词短语"以x"结构兰玉英"以"一词源远流长,在古代用法颇多,在现代汉语里仍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介词"以"与其后置成分一起所组成的介词短语,本文称之为"以x结构。""以x"结构主要用于书面,在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中都常见到它。分析"以x"...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 :“为了”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而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是连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有些人却认为 :“为了”无论在名词性成分前面 ,还是谓词性成分前面 ,都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些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条件存在分歧 ,也就是在“介词短语 =介词 ?”上的分歧 ,也让人们难于分辨介词和连词。笔者在本文中以“为了”为例 ,考察了介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并试图明确“为了”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有些古汉语著作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不设“助词”。全国电大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1年)也是如此。由于不设助词,有的著作称“之”为介词,郭等编《古代汉语》把“之”称作“连词”。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助词?不设助词是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姑且不论。就“之”是连词而论,带来的问题就不少。  相似文献   

19.
谈“与”     
“与”是先秦汉语里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丰富。本文认为“与”用为介字或连字是有区别的,为介词时表示对待和协同,引进的是介入某一事物的对象;“与”为连词时,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