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制度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选取漠河金矿为个案,概述了该企业创立早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分析了制度建设对该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有效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技术和体制的相对不足,是漠河金矿得以成为晚清仅有的几家“卓有成效”的近代矿业企业之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标榜,先后兴办了数十个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由于清政府和洋务派的腐朽无能,这些企业办得都很糟,大部分都失败了。但也有少数办得比较成功。其中由候补道李金镛于一八八八年经手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漠河金矿,就是办得比较成功的一个。研究和分析漠河金矿兴办及经营管理的经验得失,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四化建设不无借鉴意  相似文献   

3.
清末"韩边外"事迹,近年来传播广泛,但不免歧误之处,需予厘清。作为"韩边外"事业开创者,韩宪宗未曾参加三姓葛成隆举事。同治四、五年间,举事武装扰省城,署吉林将军德英招募私开金矿之韩宪宗率勇入援,继任将军富明阿保奏其六品顶戴,安插务农,并更名"韩现琮"。光绪三年,将军铭安为韩宪宗更名"韩效忠",而非出自办案大臣崇绮,更与吴大澂无关。但不久,韩宪宗因偷开金矿被通缉。六年十月,钦差大臣吴大澂奉命招抚了韩宪宗,并非吴大澂自告奋勇自作主张。"韩边外"采金群体日益壮大,是清朝封禁废弛、钱贱银荒以及采金极易暴富之结果,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没有关联。"韩边外"区域虽有一定的自治性质,但从来没有摆脱清朝的实际控制,所谓"独立王国",源于日本制造"间岛问题"以谋我领土之别有用心,当代部分作者未察其实,以致传讹。  相似文献   

4.
文廷式是清末四大词人之一,被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然而,文廷式在兴办实业方面的贡献,学界却鲜有关注。他积极推动清政府放开对矿业的管制,并凭借抗旱救灾积累的声望,以文氏家族为中心,组建广泰福号,采购萍煤运销汉阳铁厂。另一方面,他支持"官商分办",促成广泰福号的改制,推动企业发展,使之成为萍乡煤矿建矿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矿业发达国家,正在开采的矿山由三种分别独立的基本权利构成:矿产的归属物权、可以开发的特许权和实际开发的探采权,即"三权分立".矿产物权属排他性支配权,不需行政许可;特许权和探掘权是政府依法管制的市场准入,要经严格许可;其以"三权分立"为基本框架构建整个矿业制度.在我国,是"三权"合一的"一权制"矿业制度,比如采矿许可证是矿的产权证、市场准入证和采矿企业批准书的"一证制"."一权制"与"一证制"使矿业制度走入困境.应按‘三权分立"模式重构我国矿业制度,制定以社会管制为核心的<矿业管理法>.  相似文献   

6.
金堡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遗民和僧人。受易代剧变和人生际遇的影响,金堡最终选择了逃禅。逃禅后,与大多数"以忠孝作佛事"的逃禅遗民不同,金堡彻底放弃了儒家立场,转向了佛教人生。他主张"道法不在节义中",用佛法拯救乱世人心,以菩萨之心关怀天下,救助难民。但时人以"遗民之金堡"来衡定"高僧之澹归",对他多有斥责,实在是一误解。  相似文献   

7.
煤炭城市的"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是继"三农"问题之后的又一大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选取安徽省淮南市这座较为典型的煤炭城市进行"四矿"问题研究,深刻分析其成因、探索其解决的方案和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促进煤炭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促进资源依赖性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叶,大批来自闽西、赣南等地的流民进入惠潮山区从事矿产开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矿产开发,但也引发了长时期的矿乱,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矿乱的发生,与政府的矿业统制政策密切相关,而山海交错的地理环境、豪强对矿场的控制以及矿产开采的不稳定性,也是矿徒"倡乱"的重要因素。矿乱平定后,官府增设永安、长宁两县,并推行乡约,试图加强对该区域的政治控制,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于遏止盗贼生发和促进流民在当地的开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四矿”问题解决得好坏,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们要将“四矿”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规划解决,以确保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采矿权是矿业的核心权利,但我国采矿权的客体仅为特定的矿产,于是,矿地使用权的享有成为采矿权行使的前提。然而,当采矿权和矿地使用权分别属于不同主体时,如何取得矿地使用权?立法上没有予以明确规定,实务中现行的取得方式弊端诸多。为了合理、合法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又基于采矿权民事权利性质的确定,应以地役权解“采矿用地”之结。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特矿的统制掌握了大量的特矿产品,以此为抵押获得了国外的支持,支撑了抗战.湖南是资源丰富的省份,战时湖南广大的矿山业主、矿商和矿业工人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月党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各地对此进行了各种探索.云南省富源县大坪村和普珀村和当地矿主开展"矿村共建",大坪村当年人均纯收入为2925元,普珀村人均纯收入1987元,乡风文明建设、村容建设、民主管理等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这两个村矿的共建活动也存在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南部县出产金矿,开采以山金为主,有民间散户开淘、厂夫办厂开淘、金商自办矿厂三种开采模式。清代光宣年间,县衙招徕四届金商经办矿务、谋求矿利。金商办矿后,形成了官督商办、商为主导的地方矿业管理体系,与厂夫、民众等人的互动中演化出了新的基层矿业关系网格。越境者承揽矿采、商人出资办矿准入资格限制的释放,反映出晚清地方办矿的松动。晚清四川办矿进程中,由于官商前期缺乏周密调查、地方政府监管不足、政商隔阂与商民争讼,导致广开利源、振兴矿政的预期效益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邮王引之(1766—1834)《毛诗述闻》记述乃父王念孙(1744—1832)解《诗》之见,并集己意,是训释《诗经》登峰造极之作。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如王念孙误解《汉广》"言刈其楚"之"楚"为"高",继而错释"翘翘错薪"之"翘翘"为众。"楚"实为木名,而"翘翘"义为"高"。《汝坟》"伐其条枚",王引之认为"条"是木名,却无明证。"条"应为泛名。《鹊巢》"维鸠方之",王引之以"方"为"放",训作"依",然举证不足,"方"当依《毛传》释为"有"。又如《谷风》"伊予来塈",王引之读"塈"为"忾",释作"怒"。"塈"训"息"则更合诗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王引之读"景"如"憬",而本诗"景"字作"景象"义,则更为平实。《遵大路》次章,王念孙以变韵为由,以"遵大路兮"之"路"为"道",然变韵并非单一形态,而此诗亦事关合韵。本文就此六则,详论王氏父子之得失。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先验论(人为自然立法的现象学)论证知识的客观性和现象世界的实在性。海德格尔则认识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不具自存性,它还有更为深层的根基,即生存存在论,存在论层次的认识先于并高于认识论意义的认识。康德区分现象与本体主要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作为现象根基的本体理念乃不在之"在",此说耐人寻味。海德格尔则批评康德的本体论只关乎在者而非"在"。海德格尔终生追问"在",指出思对"在"的归属与谐响,从康德之"问"回归于"答",同时也强调"在"与表象之同一,克服康德超验形而上学。康德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在是怎么一回事"。前者讲思对"在"的综合,后者讲思对"在"的应合,二者都是伟大心灵传达"在"之词语的杰作,其不同意味着时代之不同,其不同也标出不同之时代。  相似文献   

16.
"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凡物俗则不足观,有灵性则格外可人,《金瓶梅》则突出人之俗,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作为生命之始的性是纯洁而美幻的,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金瓶梅》写其淫滥,而《红楼梦》写其纯洁美幻;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往往以空为结,而情感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金瓶梅》写肉欲,而《红楼梦》写情感。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金瓶梅》则写腐臭之行尸,而《红楼梦》突显宗教信念。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从1904年到1910年,我国数万劳动人民以"契约劳工"(Contract Labour)名义被骗至南非洲英国殖民地德兰斯瓦尔(Transvaal),为矿业主开采金矿.他们付出巨大劳动,创造亿万财富,但他们所受的迫害和苦难是无法形容的.经过几年奋勇的流血斗争,他们终于迫使德兰斯瓦尔废除"招工法令",除在南非牺牲者外,他们都陆续回到家  相似文献   

18.
结合间色之本义和其他相关批语,考察脂评所谓问色法的含义.间色法与<红楼梦>立宾主、别正副的整体创作原则紧密相连.在<红楼梦>叙事中的运用不限于某人某物某事.写"金玉姻缘"的同时又写一"金麒麟姻缘",两者有宾主之别、正副之分.先写"金麒麟姻缘"以引接书中正文"金玉姻缘".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云南铜矿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来,清初鉴于明代后期矿政方面所造成的危害,对矿业曾采取封禁政策。但由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王朝财政上铸币的需要,从康熙朝二十年代“三藩之乱”平定以后,就在云南开展了铜矿的生产。关于清代云南铜矿发展史,已有不少专著作过详细论述,但对其生产性质则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云南铜矿生产的发展,联系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提出一  相似文献   

20.
凡是到过张家口金圆黄金公司的人,莫不为公司党委书记兼老总的常金钵的名子称奇:金钵?金矿?怎么联系的这么紧,这么巧!许多人见了常金钵总是给他开玩笑:“金钵”乃金饭碗也!许多金矿职工也很风趣地讲:我们老总是“金饭碗”,给金矿带来了金福气。提起这些,红脸膛的常金钵禁不住哈哈大笑:“那不过是职工们对我的关爱,名字要是那么神,企业别改制,大家就不用费劲了。说实在的,金矿之所以一年比一年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班子,班子成员有一个好共识,好班子又带出个好队伍,工作起来就有合力,就有战斗力。” 过去,黄金是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