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既有文献大多忽略了家庭因素对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家庭因素对收入性别效应的直接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收入影响的差异;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法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男性年收入约为女性的2倍,家庭特别是家庭分工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状态解释了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家庭规模对女性收入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男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就家庭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男女两性在获取土地资源、继承财产、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以及参与家庭决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男女经济地位的差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歧视和贬低妇女的传统文化观念、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劳动分工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缩小农村男女两性在参与经济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权利的法律政策,积极宣传和倡导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同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表现在:技术领域两性参与者数量差距大,两性在技术组织中的地位不平等以及在技术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传统性别文化、有关制度的缺失及女性主体自身的某些不足是造成技术领域性别失衡和等级悬殊的主要因素。只有打破传统性别二元论,营造先进的性别文化,并且通过制度创新和女性自我认知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变技术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状。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虽然对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但同时也使得潜在的女性自然附着成本显性化,企业趋利避害,转而雇佣更多男性,在趋向于新的薪金均衡过程中,必然加大了性别间收入差距.本文基于2004年、2006年和2009年中国家庭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验证了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性别间收入差距显著增大;第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婚育女性和未育女性收入差距显著增大;第三,成本敏感度越高的企业内员工性别间收入差距越大.本文的结论是:市场竞争条件下,性别间收入差距是女性自然附着成本的贴现值,要想控制性别间收入差距,在强调女性员工权益保护的同时,还J必须着眼于解决企业成本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5.
就业难,女性就业更难,在今天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女性的就业现状对女性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女性收入总体偏低,两性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女性就业的总体趋势为非正规就业女性化和农业女性化,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明确目前女性就业的趋势对于国家调整相关政策、女性提高自身素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健康自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公民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同时展现不同阶层和群体妇女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健康水平:而弱势社会阶层女性与优势社会阶层女性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区隔等因素对男女公民健康产生影响的同时,性别因素交织其中而使健康水平性别差距方面发生一些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7.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研究。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 :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 ,是因为在目前“人力环境”中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 ;男性工薪收入高于教育投资相同 (学历相同 )的女性是因为存在“性别租金” ;男女两性相对投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人力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面临着就业人数比例下降、就业的性别隔离、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就业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困境形成的政策原因在于推进女性就业的性别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调整与修正滞后,保护女性就业的政策的粗括和国家干预机制的弱化亦无法使制度变成现实的动力。当前,应从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层次,从女性就业的客观规律出发,实施积极的性别保护政策,同时,公共政策要向传统的性别分工彻底挑战,并进一步探索刚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全球妇女创业在性别差距、创业动机、创业活动涉及的行业范围、年龄、就业情况、教育、收入、女性创业心态等方面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全球创业环境因素与女性创业自身特点对女性创业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女性创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天津市575位居民的调查数据,以居民个体及父辈特征为控制变量对人力资本要素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经验与学校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显著;在职培训与健康投入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个体性别、单位性质、职业类型对人力资本与收入关系的控制作用显著;个体教育重要性认知、文体活动参与与父辈教育水平和职业类型对二者关系的控制作用不显著。接受学校教育与积累工作经验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女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与男性收入持平;薪酬政策制定应借鉴外资与港澳台企业的激励措施;社会福利应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高收入群体应注重学校教育和文体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女性从养老保障体系获得的福利相对较少。根据CHARLS2015年数据研究了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问题,对引起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解,对不同性别的养老保障参与和养老金收入差异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大约是女性的1.9倍,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根据分解模型的结果发现,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前工资是引起性别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分别贡献了53%和19%,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参与分布差异和养老金受益程度差异。为了弥补养老金收入的不足,男性老年人会通过劳动参与增加个人劳动收入,而女性老年人更需要依赖子女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私人转移收入。根据结论,女性老年人的福利状况远差于男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得到政府政策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CHNS、CLDS和CGSS合并后的1991~2016年的数据,分别对均质的年教育回报率、地区和城乡教育回报率以及异质的不同教育阶段回报率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育回报率的总体变动趋势,在2004年以前教育回报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在2004年以后教育回报率增长趋势放缓,甚至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2011年以前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始终高于高收入群体,但是在2011年以后,高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率快速增长,而低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率呈下降趋势;在不同地区之间,2011年以前中部的教育回报率最高,东部的教育回报率最低,但是2011年以后东部地区教育回报率均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在2011~2014年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城乡之间,城市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农村,但在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不同的收入群体下这种差距呈现出极大不同;在性别之间,女性教育回报率普遍高于男性,但考察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性问题后,发现这一结论仅仅在低收入群体的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情况下才成立。考察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发现城乡因素对不同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低收入群体中,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但是中、高收入群体中男性的教育回报率要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考察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基于1997-200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乡间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而用来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中,用人口户籍变换来表示的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城乡有别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乡分组变化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利用控制分组不变的测算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再检验,并比较与统计值的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在最近一个时期对估算值的影响有所改善;劳动力流动的确降低了原有分组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居民身份转换是统计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对两类收入差距指标都起到部分缩小作用;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不利影响,经济开放、所有制结构、支农支出和教育等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原有分组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一些应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如财政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两类指标都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比转轨前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女性就业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对转轨期前苏联东欧女性就业变迁进行分析,指出了转轨期这一地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及两性不平等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任何拉大收入差距的力量都会对农村的贫困产生重大的影响。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影响着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措施降低它对我国贫困发生和贫困深度的影响。在2008年六省七地的实地调研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参数回归、基尼系数等工具,研究拉大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而寻找金融危机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方式,并试图提出扼住贫困蔓延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造成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有:资本数量、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是否参加合作社、区域因素等;这些因素对农村的收入分布状况产生独特的影响,对贫困发生和贫困深化的影响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政策建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的资本形成;增加就业机会,促进非农收入的增长;加大合作社的培育,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瞄准的准度,提高扶贫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男女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妇女往往比男性遇到更多的障碍,比过去体验到更多的困扰。影响妇女取得成功的诸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女性的心理倾向及人格特征是其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传统的性别概念及其对妇女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导致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我们文化和教育中存在的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给妇女提供教育和就业的均等机会。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努力与机会不均等视角切入,识别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决定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努力不均等,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70%,而机会不均等的贡献率仅为26%左右。但与努力不均等相较,机会不均等程度及其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收入获取过程中农村居民间机会不均程度在加深。此外,众多收入差距决定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迁移、职业等因素是农村居民努力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年龄、性别、所在地等环境因素是农村居民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不仅需提高努力回报来强化努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还应重视弱化环境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并致力于将补偿环境差异作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因为退休、身体功能弱化等原因不得不退出社会生产领域,其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本论文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吉林省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及分析视角,围绕吉林省老年群体的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水平、工作/劳动现状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吉林省老年群体经济收入来源脆弱;经济参与程度比较低;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城乡、性别等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学科,它的理论支点在于,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生存?女性如何发展?广西大学首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特色课程——《女性学概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社会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课堂,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女性素质,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