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社会需要法治人格.自尊与尊他相统一的道德观念,法至上与人至尊相统一的精神理念,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深刻的权利本位观念,自觉的法治代价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是法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在法治人格的培养方面,实行良法之治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法律启动,塑造守法精神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工作,唤起权利意识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核心工程,培养法治主体观念是法治人格培养的主体要件.  相似文献   

2.
权利意识的培养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在我国中小学法律教育中,对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培养比较薄弱,致使青少年的权利意识欠缺。一方面,青少年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认识不足,在自身权利遭受侵犯时,不知如何去维护;另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对权利的敬畏感,缺少守法精神,导致法律自身的价值难以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必须加强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确立“权利神圣性”观念,积极开拓多种途径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权利实践。  相似文献   

3.
保护妇女应有权利应当在改善社会对妇女权利认识的道德机制的同时完善保护妇女应有权利的强制力。本文从妇女权利思想的内涵着手分析,从人权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其与妇女的应有权利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提出确保妇女应有权利方面实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权利观念是当前村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核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现行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当前农村生产方式的分散性特征成为村民权利观念培育的障碍。因此,要通过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完善法律制度,进行法治宣传,加强法律实施监督等途径创造培育村民权利观念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法律保护公民性权利的应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以张扬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性权利沦为性秩序的牺牲品的年代应渐成历史;揭开婚姻囚禁性权利的面纱也并非难事。从性秩序走向性权利的过程对法律的诉求自然会越来越高。揭开公民性权利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面纱,尊重并切实保护公民的性权利,使其从应然走向实然,从伦理走向法律,在法律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应是法律不得不挑起的重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一直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从而保障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价值观念、参政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意向、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人格上树立起更大的自信,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范围不断扩大,保护需求日益强烈,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社会问题。保护弱势群体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现代法治精神、法律自身的功能及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上来看,法律当属保护弱势群体的治本之策。因此,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弱势群体权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社会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家庭基础,其稳定对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婚姻的保护一般首先依靠道德来予以维护,但为了更好地维护婚姻关系对于某些特殊权利应尽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比如对于体现夫妻关系核心性质的配偶权正是这样一项权利。在此探讨论夫妻权利之配偶权。  相似文献   

10.
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天赋人权"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关妇女权利的法律保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最初要求的平等权、参政权,到如今普遍制定的专门的妇女权利保护法律,期间,无数的学者和有识妇女为了扩大和保障妇女权利经历了艰苦的斗争。而且,随着妇女权利保护法律的不断制定、修改,这些法律中所蕴涵的法律价值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