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法战争以后 ,列强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以缔结新的同盟关系 ,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欧洲新格局。俄国成为德法争夺的主要对象。法国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 ,并通过大规模对俄贷款 ,最终实现法俄结盟 ,摆脱了战略孤立地位。欧洲格局的新框架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2.
1890年至1894年间,欧州外交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德国实施主动进取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另一方面在1891年5月6日与奥意再次续订三国同盟条约。时英国与三国同盟关系密切,1891年6月29日,意大利首相罗丁尼声称英国已经参与了三国同盟中关于东方(奥斯曼帝国)和北非的部分条款。这样,俄国在欧洲和法国一样,被孤立起来,为了向孤立情势挑战,法、俄两国迅速接近。1891年7月,法国舰队访问  相似文献   

3.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取代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地位而蓄意挑起的一场战争,它历时21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入,而且关系复杂。期间,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为其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以波兰为主要对象,不仅把波兰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且把波兰变为主要战场,使波兰遭到极大的削弱;第二阶段,俄国则以英国为主要外交对象,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的干涉,而且迫使瑞典签定了对俄国极为有利的尼什塔特条约。  相似文献   

4.
第五章“自由,尚未诞生,就要死亡” 〔前夕〕 那不勒斯革命,对于撒丁王国爱国者的革命计划的酝酿成熟,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的基干力量集中在王国的中部地区——皮蒙特和热那亚。而且,撒丁王国的爱国阵营在成份上,比那不勒斯王国的爱国阵营更为复杂。在撒丁王国的爱国阵营中,持温和的自由主义观点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指望劝说国王维克多·埃曼努依尔一世相信,必须实行改革以防止革命的发生。在烧炭党的秘密会社的活动家  相似文献   

5.
俄美关系史,在19世纪70年代基本上有了积极地发展,这是有重要原因的。俄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812年英美战争和1861——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所采取的友好立场,促使北美合众国在解决俄国关于取消1870——1871年黑海中立化问题时期和1877——1878年俄土战争时期,基本上采取了建设性的外交立场。在外交关系上出现的这种趋势,不能不促进其他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俄美科学文化生活诸方面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殖民战争。日本经过长期的扩军准备,并得到英美两国的支持,战胜了沙皇俄国,成为“新起的帝国主义强国”。停战条约规定,中国东北由战前的俄国独占,变为俄据其北、日霸其南的瓜分状态。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回了在十年前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失去的“战果”。战后初期,日本外交战略的既定方针是继续保持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和日美间的联合,以防止俄国“复仇”,  相似文献   

7.
本文鉴于以往论述的偏颇,对俄国1812年反法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考察,认为沙皇政府所进行的这场战争,是它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政策的继续,自始至终都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相似文献   

8.
曾纪泽是光绪朝驻英法使臣。一八八○年,在崇厚赴俄订约失败以后,被清政府任命为兼任驻俄公使、钦差大臣,前往俄国重开谈判。在交涉伊犁事务过程中,曾纪泽表现了忠贞的民族气节和精明的外交才能,运用巧妙的斗争艺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研究曾纪泽赴俄改约问题,有益于总结中国近代外交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尔卡塞的联盟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即:利用有利国际局势,积极开展外交,加强了法俄联盟、改善了法意关系、缓和了法英矛盾,使法国外交逐渐对德采取攻势,并为三国协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对美国的友善政策是两国建交的政治原因;19世纪初紧张的国际形势是建交的直接原因。美俄建交的特点是:建交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双方都有建交的愿望,而美国更为主动;建交方式上采取的是秘密外交的方式;建交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谅解。美俄建交打破了英法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1.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国的近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俄国为了瓜分土耳其,控制两海峡,积极策划克里米亚战争,它的扩张政策受到欧洲列强的坚决反对,从一开始就陷于外交上极端孤立。又由于它本身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逊于欧洲列强,最终战败求和。在巴黎和会中,俄国外交上求助法国,避免了和约过分苛刻,俄国的失败使它丧失了欧洲宪兵的地位,故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东方的扩张。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卡尔梅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梅克人具有史诗《奥德赛》般的历史。早在17纪前的20年间,这个部落的一部分(即士尔扈特)就开始离开祖先的营地向西迁徙,最后流落到了乌拉尔和俄国南部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地带。之后的一百年内,又有其它几支从卫拉特人中分离出来的卡尔梅克人与之融合。但到1771年1月,为了避免沙皇俄国的强权和同化,他们之中五分之四即17万人集体东移,返回了准噶尔。在1918—1920年俄国革命爆发的内战中,这批继续滞留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卡尔梅克人受了严重的人员、财物和牲畜的损失。他们中一部分曾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由于俄国革命的胜利,不得不逃离俄国,取道土耳其,分散到法国、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但随着1944年秋到1945年春苏联军队向西欧东部和中欧的迅速推进,那些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梅克逃亡者又急忙逃往奥地利、德国和法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在德国东部和北部的卡尔梅克人便已逃到了美军占领区。  相似文献   

13.
从1697年俄日关系启幕至1855年《俄日下田条约》签订,两国早期关系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演变。1815年,两国在平息军事冲突和解决人质危机后相互默许边境划分构想,为缔约奠定了历史基础。1852年,俄日关系的相对稳定状态随着东北亚局势变动被打破,为缔约创造了现实条件。两国在谈判中以退让促成和解:俄国以土地让步争取到日本开港通商,政治利益让渡给经济利益;日本则以开港通商保全国体,经济利益让渡给政治利益。妥协性是《俄日下田条约》的突出特征,揭示了条约的实质和俄日早期关系的本质。对俄国而言,《俄日下田条约》是因殖民竞争中的力所不逮而在东方采取的权宜之计;对日本而言,则是避战止戈的近代外交尝试,是幕府逐渐放弃锁国的主动对外探索。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3):27-30
李鸿章外交的最大失败是对日交涉,甲午之败使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对日本极端仇视,在外交上也由"联日"转向"联俄拒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联俄"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李鸿章作为缔约人受朝野指责,学界关于李鸿章在密约问题上的责任亦莫衷一是。究其实,《中俄密约》是清政府"联俄"外交的产物,也是俄国为实现"借地接路"而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的结果,李鸿章作为《中俄密约》的交涉者与签订者,虽是奉旨办事,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是俄国汉学研究的被动阶段,汉学研究仅是在外交需要下的应急措施,其成果主要是游记和外交日记。十八世纪至1854年是俄国汉学研究的自发阶段,主要是民间和宗教界的部分人为满足交际需要而研究,其成果主要是对中国典籍译介。1855年到1917年是俄国汉学研究的自觉阶段,其研究以国家垄断为主,民间及宗教界的研究为辅,由译介转向著述,成就显著,使人警觉:我们对俄苏了解多少?对世界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为中美进行外交谈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尽管两国在会议上存在着严重的对立,但围绕着国民遣返问题仍进行了外交接触与谈判。中美之间的外交接触与谈判之所以能得以进行,一方面是由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之后修正了对彼此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双方的最高决策层采取了现实主义战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以及之后的外交接触与谈判,为此后长达15年之久的大使级谈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为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因为当他借口朝鲜问题而准备挑起衅端时,面对的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由于英俄对峙成为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日本既要实施其既定的战争方针,又要周旋于英俄两大强国之间,确乎没有高明而巧妙的外交手段是不行的。本文拟就日本对付英俄两国、特别是英国的外交策略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9.
沙皇俄国是一个具有强烈扩张欲望的帝国,用武力争夺水域成为俄国的传统国策。但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的三次重要战争中,沙俄均以失败告终。为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从地缘环境对俄国海上扩张的影响,俄国外交战略两个方面说明了侵略者的本性决定了其自身无法调和战略目标过大与战争手段效能低下的矛盾,注定要归于灭亡。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