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代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英国率先走在前列,成为转型成功的典范。尽管明代传承了有着超过同时代欧洲的科学发明,出现了盛名的航海业绩和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所有这些并没有将明代经济推向转型的角逐场,仅从明代君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上看,些微能探索到明代错失良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英国城市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调整,不仅摆脱了城市危机和乡村工业的冲击,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经济,而且实现了经济的整合,在16世纪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市场,为英国最快、最顺利地完成社会转型,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主要体现为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都经历过由中世纪封建经济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化过程。从一个侧面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中产生并逐步取得优势地位,是这种转化过程的主要内容,而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确立的过程,就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和确立资本主义农业的国家,它的资本主义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英国工业尤其是工业革命的研究,而忽视了它的农业,以致象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这样的问题,迄今还未见到专文论及。本文就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道路问题谈一点初步的看法,以期抛砖引  相似文献   

5.
双重增长极与长江流域有序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极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特别是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江流域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少数发达地区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呈现出农业、工业、知识三大经济形态并存局面。为了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必须抓住三级经济形态之间两大转型的历史性机遏,同时培育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增长极,使长江流域“三级两跳”,即推进由农村、初步工业化地区向现代化大工业转型和发达工业化地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使流域发展走向有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英国曾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产业结构向工业主导转型的国家,然而自19世纪后期起,英国经济开放和产业转型的领先地位很快被后来居上的美、德、日等国家赶上,并成为西方工业革命后,第一个比较突出地在经济开放中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现象的国家。西方经济学家唐宁将之新命名为“英国病”现象。“英国病”的特征是在经济开放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趋于萎缩,其病因同“西班牙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倒逆工业化”倾向突出,用高顿大膨胀部门模型理论分析便可发现导致“英国病”倒逆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成因。80年代初,“倒逆工业化”转型及其危害得到了英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关注,为消除此病所作的努力,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从过去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正逐步步入“体验式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体验经济正在来临。体验经济时代商业流通领域也正面临着深远的变化。城市流通业商业结构、商业中心模式都在发生有别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变化:区域商业中心向体验型转型、大型商业中心休闲化、社区商业中心向社区生活中心转型;体验经济时代的零售业,也出现非主流业态快速成长,零售经营的体验化的变化。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的变化尚刚刚出现,实现完全转型尚需一个过程,但忽视正在发生的变化,将失去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新经济推动下,新一轮社会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同时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以新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把新经济引入中国乡土社会,则必须重新对新经济浪潮做出社会认定,对新经济崛起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做出历史定位,以保证在新经济浪潮下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它包括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接着,法、美、德、俄诸国也掀起工业革命的浪潮。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深刻的革命。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变革,都起了当时人们难以预料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初步的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而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则加速了社会保障模式转型的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向工业时代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理论上说,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转换存在着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但就工业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福利国家型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因此,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近代转型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救济主导转向社会保险主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明末,明政府从澳门葡萄牙人引进的红夷大炮,其技术特征和射程远胜于中国传统火炮,其在明清王朝经历了几次发展高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仍用红夷大炮与船坚炮利的英军作战,但已存在“时代差”。红夷炮 200多年的发展无质的飞跃的主要原因是由明清王朝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黄道周博学多通学术品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明一代学者的学术实际看,明代本有博雅之传统,故单纯以空疏不学讥之,则非持平之论。地处海滨的闽南也深受这种博学传统影响,入明以来的漳州士人中,博识洽闻者亦不乏其人。黄道周学贯古今,学问淹通广博,其博学多通学术品格的形成,既与明代博雅的学术传统有关,亦是其转益多师、师友讲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诗人.考订谢肇制的生世、仕历、著作,着重研究了他的明末刻本<小草斋集>、<续集>,指出这个刊本的价值.谢肇淛的诗论和诗歌,在晚明独树一帜,诗歌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竞陵、公安有别,在晚明闽诗重振风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科举宾兴是清代科举宾兴的直接发展源头。在明代初年,宾兴礼第一次与乡饮酒礼分离,成为府州县一级的科举送别及庆贺典礼。明代地方科举经费预算为宾兴礼的举行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地方社会中,官府拨款及民间捐款设立的社会公益助考基金首次以"宾兴"命名,它们尽管在全国各地尚不普遍,但却为清代科举宾兴的普遍设立提供了最佳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15.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说,滥觞于樊鹏,经康海、陆树声、王世贞、四库馆臣等不断推扬与阐释,最终由清人陈田正式推出。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有一渐进过程,大致始于弘治时期,完成于正德、嘉靖间,即正德三年后的这段时间。移于郎署的文学权力主要是一般性诗文风格的主导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说是郎署文人鸣盛意识的产物。厘清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说及其相关问题,不仅可以客观地体认明中后期文风转向之蕴涵,还能为宏观上考察、把握中晚明文学之发展、演化,提供一个相对别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同腐朽、没落的明朝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对峙斗争;但因担心明朝与朝鲜的联合,于是积极拉拢朝鲜。明帝国衰落,急需得到朝鲜的军事支持,夹攻后金。朝鲜光海君既要听命于宗主国明皇朝,又不得不顾忌强盛的后金政权的威胁,故只好在明与后金之间左右周旋,明哲保身。如此一来,在1619年萨尔浒战役前后的东北亚政治舞台上,就出现了富有特色的三角关系态势,这对彼时中朝传统政治秩序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玉是晚明至清初的戏曲大师.他在晚明创作的以婚恋为题材的几部传奇,摆脱了明末戏曲创作中宣扬低俗情欲的趋向,承袭了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理念,试图以伦理道德来挽救晚明颓靡败坏的社会风气,对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从汤显祖的"情而已"转变至理为先,把情放在次要的位置,以理辖情,以理代情.若脱离时代背景、单从文本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明代出版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出版的巅峰,但事实上明代各个阶段的出版活动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明初的洪武至宣德时期,出版活动陷入了一个低谷,活跃程度和整体态势甚至不及元末,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的出版受到皇权专制统治思想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明初统治者对图书出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制书出版,对民间出版基本上一致表现为严控与压制,其目的在于进行思想教化,维护专制统治。另外,明初文人在专制统治的政治背景下被皇权集体压制,致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命运悲惨,这也使私人出版行为受到严重打击。从宏观形态来看,明初的出版事实上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一种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许学夷明诗辨体批评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诗歌的价值,明清以来有诸多纷争。许学夷对明诗总体成就的认识及对明代诸名家诗的辨体批评实践,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明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学夷认为,明诗总体成就虽无法与前代相比,但这并非等于明人没有创作出直追唐人的好诗。明诗成就最高的两种体裁是歌行与七律。明初高启、杨士奇等人擅长五言古诗,明中后期诗人无法企及;歌行体各个时期均有大家,以李梦阳、高启成就为最高;七律在明中后期较为纯熟,何景明为明朝七律第一,至嘉靖诸子虽气象宏大而实少变化,日益趋于雷同。  相似文献   

20.
明代塘报及其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塘报作为明代官方新闻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基层组织逐级向上传播军事情况,并在统治阶层内部发布的信息传播工具。受其报道内容和传播体制的影响,明代塘报在信源、内容、体裁、发行、传播功能等方面均与明代邸报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报道风格的简洁、直白,通俗易懂,以及真实、准确、及时等特点,使之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体系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