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
生态精神不仅包含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更超越了狭隘的人文精神,它是深化了的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学在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进行正确的文化引导之外,还应起着陶冶学生精神素养的作用.用生态精神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生态卫士——具有“生态理性”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人文教育对大学文化品位建设的影响,分析了现代大学文化中由于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缺失带来的问题以及人文教育在大学文化品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合机制、推动大学文化品位建设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学精神的现状,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即自治精神、求是精神、人文精神。分析了当前大学精神迷失的原因:行政化趋势明显,自治精神弱化;功利化色彩渐浓,求真精神弱化;商业化现象加重,人文精神弱化。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构现代大学精神的举措:加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性建设——彰显自治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性建设——彰显求是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人本性建设——彰显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发展、认同与创新的过程,当代大学应该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并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等先进文化品格的大学精神。当代大学精神的实质与核心就是解放思想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既是培育当代大学精神的前提和手段,同时又是目的与归宿。当前,学校应根据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来致力于铸造新的时代精神;用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来塑造科学精神;以更新思想观念和关注现实问题来培养创新精神;以学术自由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执行程序来促进大学民主精神;以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来弘扬大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彰显了大学精神的本体论意境: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浓缩;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精神对于人们的生命、实践和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目前,大学精神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寻找和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传承创新的精神、独立批判的精神、兼容并包的精神和对人和社会关怀的精神。而大学精神和大学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大学精神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我们需要通过坚守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精神,形成兼容包容和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力的校园制度文化等措施来捍卫大学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和人的价值观;科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即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科学精神包含了人文精神;现代科学已构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科学文化的整体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要点可以表述科学的特点,反映的则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正面临着认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困境,主要受到知识民主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严重冲击。为秉持大学精神文化之鹄的,需要坚守和发扬大学哲学性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策略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理念,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志趣,塑造理性的大学学术精神,并在开放过程中变革大学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提炼,凝华形成了包含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知识权威等文化定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励志明神、导向规范、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功效,具有自主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精神传统以及维系“权威”地位的传统使命。大学精神及文化变迁主要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到工具性、从工具性再到后现代性三个阶段,伴随着大学精神传统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大学的新模式和新职能与使命的创新,同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独立机构延续到今,得益于大学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同耦合与适应性变迁,使大学精神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创新互应的文化淀积,使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法律应是人文科学精神的结晶,但大学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这与大学精神危机不无关系.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建设,解决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人们的民族气质、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气慨、民族情操.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革命的和科学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刘建 《南都学坛》2008,28(2):131-133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打开了希望之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因特网上"文化侵略"、"文化霸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民族责任感的培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原则,探索新路径,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略论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的"亲和力"、高尚的人格追求。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发挥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的作用;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根基;要涵养大学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优良校风,从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多维度的影响与单向度的灌输、政治性的满溢与公共性的缺失、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与教育过程的技术化等政治性凸显、文化性缺失的现象,青年学生对单向度权力支配下的政治性教育兴趣寡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文化面临着大学精神的退化、人文教育的势微及班级文化的缺失等现实挑战。文化本性是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共有的特性,对大学文化进行重塑,可以彰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文化创生功能也有益于大学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从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入手,分析北大荒精神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寻求新时期贯彻落实北大荒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引领大学的前进与发展,在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全省高校普遍重视培育大学精神,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继续培育大学精神,增强其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辐射作用:深度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提高辐射文化强省建设的品质;紧密联系"文化强校"与"文化强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提高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水平;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地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先进文化阵地;注重文化共同体建设,在促进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中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优秀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徽商精神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徽商商业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徽商的"爱国、进取、诚信、开拓、和谐"的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中,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教育为基础、学生活动为载体、创业实践园为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培育和塑造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理性的民族精神,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社会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学校有良好的教育机制.学校应探寻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二者的完美结合,既要强化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指导,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文化氛围,并加强学生广泛的社会实践,从而使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能全方位地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