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译者穿梭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着各个主体之间的平衡,这种间性行为使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微妙。本文从翻译主体出发,论述翻译中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间性关系,试图寻求各主体之间成功交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翻译的主体间性即译者同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文章将功能主义目的论同翻译主体间性结合起来,探讨译者同作者、委托人、读者等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绝句》的两个英译本,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适当地分析,提出: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主体间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翻译主体间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过多关注,导致了对作者主体性和读者主体性研究的缺乏。结合翻译主体间性,通过对比分析《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深入探究作者和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在《论读书》两个中译本产生过程中,影响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因素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个人经历和语言能力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主体间性的研究考察的正是这一行为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人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范本,透过这一特定范本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两对重要的间性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发展,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上日程。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诗歌《锦瑟》的几种英译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直认为我国传统翻译中过多地强调了"意译",也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方法并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古代佛经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翻译活动中建立起来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监督者以及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间性关系.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到这样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和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可有效地用于解释译者、作者、读者、编辑这些翻译主体间的关系。其中,译者是最具主观能动性主体。好的译者能克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妥善处理主体间关系,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精神。只有忠实原作内容,和谐传递原作信息的译作才有望立足市场,行而久远。  相似文献   

17.
以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为例,举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作者、作品、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避免翻译中自由发挥式的"创造性叛逆"行为。翻译中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尊重翻译中涉及的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各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妥协和平衡,是获得最佳翻译效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给翻译过程中读者主体的研究予启发。伦理道德因素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但制约译者,而且影响读者。翻译活动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伦理的角度,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读者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言学派、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将翻译研究本体分别认定为文本、文化因素、译者.它们分别处于翻译研究中的单一主体地位.作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所主张的"翻译研究中的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共同构建翻译研究的本体"这一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翻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跨语言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最为关键的对话主体。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注重语言内部客观规律,无视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将译者排除在外;解构主义下,意义任意生成,译者主体放纵;建构主义翻译成为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平等对话,译者具有了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