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2.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票侯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人们屋前屋后栽梅,里里外外盆景插梅,屏风上画梅。唐代杭州的孤山梅林就久负盛名,罗隐《梅花》诗所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就对此进行过描述。至宋代栽培梅花更达鼎盛时期,这从宋人的咏梅诗中就可看出。人们或以梅名地名亭,如广东有梅州、梅江、梅县;元人吕诚隐居昆山车仓,蓄鹤种梅,其亭榭命名曰“来鹤  相似文献   

3.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4.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5.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造,更凸显其面目举止之“可羞”。他们在诗画创作中大量引入梅花,且通过文字、图像,将梅花塑造为遮蔽/彰显自我的符号,“嚼梅”则是其获得情感升华的独特途径。江湖诗人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将梅花展示为面容,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由荣而悴的过程,并配以五言诗,写梅、画梅,“捋香嚼粉”,以获得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两大领域。以特定具体审美对象为主题的专题性微观美学史研究可以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史自我深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  相似文献   

9.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著名的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元代末年。明代以来邓尉梅花迅速发展,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呈现繁盛景象,直至清乾隆年间。其中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一个半世纪,是其极盛期,面积之广、游人之多、名声之大都空前绝后。大约从乾隆后期开始,邓尉梅花因当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而逐步衰落。邓尉梅花的兴盛,与当地湖滨丘陵地区果树种植之地理优势及产业传统密切相关。邓尉梅花是由大片果树种植而形成风景名胜的典型个案,是我国历史上种植规模最大,盛况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为深广的梅花景区,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栽培梅花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在中国梅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风景名胜及旅游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湖州市是历史上著名的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之地,而此处梅花的自然分布,尤其是经济和观赏栽培也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南北宋之交乌程菁山梅景连绵十里,在古代梅花风景名胜中,出现时间仅晚于大庾梅岭和西湖孤山,而规模则远过之。其后武康烟霞坞、乌程栖贤山、长兴川口和合溪等地梅景也都以规模称胜。如此大规模梅景的密集分布、辗转出现,在整个古代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域中极为罕见,由此形成的深厚产业传统亦传承至今。湖州地处江南腹地,介于苏杭之间,其梅花盛况构成了这一地区梅花种植深厚的地缘基础,大大丰富和促进了这一地区梅产业和梅花风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14.
元末画家兼诗人王冕,对元朝统治不满,隐居浙江诸暨的九里山中。种梅花千株,对花作画,创造了一种画“野梅”的技法,被称为“没骨梅花”,成为扬补之以后的新画派。 他在一幅《墨梅》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5.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这说明曹雪芹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他在梅花里不仅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而且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在对梅花的喜爱里饱含了对江南"旧家"生活的留念之意。  相似文献   

16.
就花间词来看,词在发轫期由于文学传统、人文地理、社会风气等原因,词风以“艳”、“柔”为主要特征,词的植物意象青睐于纤弱的杨柳,而疏于梅。宋代词风重理趣,主风骨,情深志高,兼之梅有耐寒、清高的动人姿态及其意象丰富等原因,使宋词的植物意象在总体上表现为:钟于梅而疏于柳。梅意象在唐宋词中经历了由稀封繁、再到满树梅花的升迁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丝路     
《源流》2011,(7):54-55
陆河青梅陆河特产的青梅又称果梅、酸梅,是我国亚热带特产水果之一。陆河青梅种植历史有2900多年。全县现可种植青梅面积达30万亩,已种植10多万亩。品种主要有青竹梅、白粉梅、黄梅等。青梅果实富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是很好的生理性碱性天然食品。陆河水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已为古今少有,其中梅花诗词竟有一百六十多首,更是大诗人中所罕见。陆游何以如此爱梅?他的梅花诗词内容如何?在其所有诗歌中应占什么位置?今天又有何审美价值?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花车巡游”拉开序幕 2月27日,“花车巡游”拉开了2004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活动序幕。本届梅花节以“牵手快乐旅游 欢聚博爱之都”为主题。这已是南京举办梅花节的第九个年头了。 梅花,是南京市花。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梅花节期间,南京市政府以“花”为媒,在主会场中山陵梅花山精心筹备了  相似文献   

20.
诉衷情     
一种花人自蕊中来,牵衣问小梅:今年芳意何似?应何旧枝开。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粉香传信,玉盏开筵,莫待春回。这是一首咏花抒情词。上片写自已与园中梅花的对话。前两句是写作者从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信步来到梅花的跟前,一手挽着长袍,一边向梅发问。种花人,作者自己的代称。“蕊”:草木丛生貌。作者以“种花人”自称,暗示自己懂得花木的特性。将梅人格化,让她有生命,有感知,通人性,晓人意,为下面的问答提供了基础。接上两句写词人的问,梅花的答:今年的春意如何?应该象以前那样,丝毫不改变。“芳意”;春意。“何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