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理论的新贡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蕴涵的深刻认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基础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客观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作一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运动同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视角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发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反思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的发展,使本应和谐相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失衡,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境压力。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真正的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要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意识、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芩主义生产方式、展望未来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揭示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适应人与自然实践关系和谐互服阶段的实际,生产力发展的科学人本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并从理论依据———对生产力范畴的重新解释、本质内涵、主要特点和要求等方面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地震、雪灾、洪涝灾害等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探寻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错位。如果我们关注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幸福,就必然会问:社会发展中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怎样做才是公正的或正确的?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人类的理性视角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中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基本原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世界万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世界无限意义中特别重要的方面,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世界也就不具有人所理解的、越来越丰富的意义。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观念和活动,自然对于人们的价值,从而世界对于人们的意义,也便有着明显的差异。今天,重新评估自然的价值,科学地建构人与门然的和谐关系,是保证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生态生产力突出了生产力的生态维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内在契合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加剧,迫切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甄武 《晋阳学刊》2007,1(3):70-74
“保护生产力”命题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等认识的深化,其深刻的蕴意也彰显出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保护环境”成为其时代蕴意。“保护生产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坚持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落后的生态思想观念,重构生态价值观。把握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并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对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到的公平正义,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中隐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道德预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欲求关系,由此也就导致了生产力可以无限发展观念的产生.这个预设实际上只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层面,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重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应该重新反思这一道德预设,并在生产活动中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生产力发展的道德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表达的是一种伦理秩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们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和谐秩序均属于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秩序,缺乏公平正义性.和谐需要正义来担保,拥有公平正义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具有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公平正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地分配价值地位,公正地进行权利义务的交换.如果仅仅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忽视其公平正义性质,就不可避免地使"和谐"本身或者成为奴役自然的工具,或者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