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之时就带着对传统的挑战和反叛的姿态。传统的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都受到了质疑并经历了颠覆性的发展。纵观西方戏剧文化发展的长河,戏剧在两千四百年间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发展,一直到一百多年前的现代派戏剧出现,现代戏剧不再关注单纯的感情沉溺,更多的是强调观众的理智体验,把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探究提到了最高的形式。艺术家的视野从神转到人到普遍人甚至多余的人,最后甚至是人的内心,把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境界。西方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审美体验哲理化、审美对象内向化、审美途径主观化和戏剧观念多元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图像转向诱发感觉美学的狂欢,图像增殖导致"戏剧失魂",即文学性的缺失,文学性让位于表演性,剧场以"秀场"的形式成为戏剧审美场域的掌控者,"演"与"看"成为图像社会的审美倾向.戏剧审美在完成语言艺术的范式主型向图像艺术的范式主型的后现代转型后,必然会肯定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戏剧审美必将在戏剧因时顺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5.
席勒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审美假象",由此把艺术和实在对立起来,试图通过艺术的理想性使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物质欲望和权力机制的束缚,修复人性,实现人的平等交往和自由。席勒的"审美假象"论是对现实和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但其美学上的激进主张恰恰折射出其社会实践层面上的保守立场。  相似文献   

6.
席勒、田汉都是富于时代感的戏剧家,田汉的戏剧创作接受了席勒的影响,从主题的选择到题材的处理都可以看出席勒的影子。田汉对席勒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从“浪漫主义诗人”到“为自由而战的人”,到“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田汉视阈中的席勒形象随时代环境、政治形势而变化。在处理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时,田汉与席勒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席勒以审美的形而上功能构建理想的政治国家,田汉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让政治凌驾于审美之上。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李健吾以独特审美视角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这是他对现代戏剧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9.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的道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席勒美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人学美学。  相似文献   

11.
成长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席勒美学 ,其形成享用了启蒙时代的滋养。在那样一个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发展的年代里 ,席勒的美学同样打上了自由的底色。 1 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席勒的思考发生了变化 ,他最终选定了美学 ,希冀用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分裂的人性复归和谐。当席勒凭借美学实现其自由理想时 ,审美却在达到道德自由的手段与人性完善自由的目的间摇摆 ,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矛盾性。这一方面与席勒的个人气质有关 ,又与现代美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席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学反思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地提出:美根植于人性深处,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是结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冲动,它们根源于人性的抽象结果(人格、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这些观点,不仅直截了当地综合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美学思潮,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同时也最明确地表明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美育书简》里主张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合,通过“活的形象”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14.
方守金 《东方论坛》2007,3(5):63-68
戏剧关键词的增减与内涵的变化,既反映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也表现出人们戏剧观念的深化。结合戏剧的创作和观赏实践,对戏剧关键词作新的解析,有助于清晰认识戏剧审美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席勒一生没有写过一部喜剧作品,也没有一篇喜剧专论论文。他有限的关于喜剧的论述和阐发,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最为独特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席勒认为,从戏剧的题材和对象上来看,悲剧应该高于喜剧;然而,从戏剧的表现自由来看,喜剧应该高于悲剧。喜剧是美的心灵的表现,喜剧可以使人保持心灵的自由,喜剧使人趋向更高的目的。喜剧的目的一旦达到,就可以使得一切悲剧成为多余。席勒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结束了古典形态的贬抑喜剧性和喜剧艺术的喜剧理论,让喜剧性和喜剧艺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全新的反传统先锋剧种。当时它并不为人所接收和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戏剧已经进入世界现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本文从语言、情节及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些明显特点,分析了这种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时代背景及其作为"反戏剧"与传统戏剧的显著差异,以及它用变形的审美手段所反映的二战后西方社会的凋零和荒芜。  相似文献   

17.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社会(启蒙)现代性,另一个具有反思、质疑和否定性质的审美现代性。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把古希腊审美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作为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反思启蒙现代性的一个标准和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下,席勒不仅仔细的分析了现代性异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而且指出了带有解放性质的审美游戏是达到人性完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由仿效吸纳西方荒诞戏剧而产生的中国荒诞戏剧从一开始就烙上了误读的印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移位:哲学立意上的移位、美学判断上的移位和审美形态上的移位。误读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误读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然是消极的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