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你有没有过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大脑出错后玩的"鬼把戏"。  相似文献   

2.
《灵魂出窍》是伊沙近年来推出的一首力作。诗歌借助求医等待结果这一契机,深入地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伊沙式"的诗性叙事。  相似文献   

3.
灵肉分离的故事,始见于魏晋六朝,唐陈玄祐的《离魂记》述倩娘离魂,夜奔王宙的一段奇缘,可谓离魂故事系列的承前启后之作;元明两代传入中原的藏传密宗里,其修持的离魂"夺舍法",灵魂可以自由出窍,随意迁入他物之中。其二者为《西游记》作者勾勒悟空及其他诸神、诸妖元神出窍、变化题材,提供了多角度的创作素材与技巧,使得小说中的元神出窍、变化之术变幻莫测、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高等代数的灵魂,概念的教学是高等代数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本文就高等代数中概念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19万元的青春损失 新郎结婚了,新娘不是我。 我在礼堂外,看着一片灯火辉煌,冷冷的秋风提醒我,这场讽刺的婚礼已经结束,从此这个男人彻底成为别人的。酒店里人声鼎沸,欢声笑语,我只觉得自己像新死的亡灵,灵魂已经出窍,心却还不肯死,看着尘世的一切,可是尘世的一切都已经不再属于我。  相似文献   

6.
温丽薇(河北):白少邪,在这样一个拼凑字码说成是自己风格的年代,病句连篇说成是个性的年代,你真的不一样,仿佛一个出窍的灵魂在十字架上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迷离而不杂乱,感觉真的很好。投你一票。  相似文献   

7.
雷法符文是道教符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道教经典<道法会元>为主,就雷法符文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在构成特点上,雷法符文都有符头、符脚和符窍,"雷"及其变形按照不同使用目的一般出现在不同的位置;雷法符文中用做符窍大致有字、神仙名讳、意念等;其组成基本要素种类除了阴阳、五行、五方、三才、易卦、天干地支、道教重要概念等之外,神仙信仰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夢的实質     
一、飞灵魂論和素朴唯物生义对于夢的不同理解恩格斯說:“在远古的时候,人們还沒有关于自己的身体構造的任何概念,还不能解释夢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观念,以为他們的思惟或烕觉并不是他們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什么特殊的东西——灵魂的活动,这种灵魂居留在人的身体以內,在人死后就离开身体了”。在“人們还不能解释夢的时候”,的确容易把夢的現象与灵魂的概念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关于夢的极端唯心主义的、灵魂論的理解。根据灵魂論的观点,夢被理解为“神遊”,或者說得更直截些,“灵魂活动”的形式之一。根据这种观点,就把作夢說成是“神人交际”的特殊場合。例如古代帝王的“輔  相似文献   

9.
理性心理学是独断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之一,是理性自然而然地追求超验的灵魂之必然结果。当理性心理学用范畴这样的纯粹概念去认识灵魂时,就意味着在逻辑推理上混淆了范畴的先验运用和经验性运用。在《纯粹理性批判》A版“谬误推理”中,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锋芒直指对“我”的本性的理解。谬误推理的小前提成立的根据是“我思”,也正是出于对同一个“我”的本性的误解导致了先验幻相的产生。在先验观念下,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灵魂学说的最终解决方案可视为,对灵魂的“我”进行现象—自在之物的二分。  相似文献   

10.
不朽的灵魂     
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真正死亡的概念,原始人在创造灵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生命的永恒。几乎所有民族都曾有灵魂崇拜意识,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人的死去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能离开躯体继续存在,即灵魂不灭。如《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中国人眼中,一个有生命的人是由肉体(形魄)和精神(魂气)两部分组成的;在埃及,人们也认为人有灵魂并有双重灵魂,人死后他的护卫灵魂守候在尸体旁,另一个身魂则前往阴间;希伯莱人和古希腊人也同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犹太  相似文献   

11.
屈原《离骚》虽然文辞华美,但“游仙”和“求女”两部分的出现却与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突兀异常,令人费解。而宗教学中的“宗教体验”观念,或可为理解《离骚》提供新的视角。《离骚》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记述自己“灵魂出窍”“神游仙境”的“脱体经验”。同时,由于屈原曾多次出现神奇的“脱体经验”,使其心中亦坚信自己乃是下凡辅政的谪仙,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一定能够重归天界。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 概念在哲学史上以及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他的灵魂定义似乎包含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阿克里尔(J.Ackrill)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指出,他的灵魂定义包含着逻辑矛盾,并且与他的质料形式理论不一致。本文重新梳理了阿克里尔的论证,归纳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解决方案,并提供了对灵魂定义问题的一个新解释。这个新解释表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定义没有逻辑矛盾;定义项中的“身体” 代表的是“第二潜在性”。“灵魂”概念是一个目的概念和原因概念,即灵魂是从质料之中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身体的目的和完善性,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跟一切与物理主义相兼容的当代心灵哲学理论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小说家珍妮弗·伊根的小说《恶棍来访》是一部创新实验作品,小说的叙事结构突破常规,细节设置十分巧妙,一些批评家因此称之为"后后现代小说"。小说第10章"灵魂出窍"借鉴修辞叙事学的叙事模式,打破内在研究与外在研究的界限,并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模式对叙事交流的作用,揭示出其潜文本。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而且也使读者充分了解到美国吸毒青少年同性恋者的生存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光茫 《社区》2010,(17):15-15
就在电影《挪威的森林》掀起新的“村上春树热”之际,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寻找村上灵魂的自由.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小说家珍妮弗·伊根的小说《恶棍来访》是一部创新实验作品,小说的叙事结构突破常规,细节设置十分巧妙,一些批评家因此称之为“后后现代小说”。小说第10章“灵魂出窍”借鉴修辞叙事学的叙事模式,打破内在研究与外在研究的界限,并运用第二人称叙事模式对叙事交流的作用,揭示出其潜文本。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而且也使读者充分了解到美国吸毒青少年同性恋者的生存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便对死亡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困惑和恐惧。伴随着对“死亡之谜”的探索,原始先民很自然地提出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疑问,而“灵魂不死”的观念,则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对这一思索的必然答案。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就开始在死亡祭礼中关注灵魂的问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有赤铁矿粉,目的在于使灵魂得到平安;西安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多凿有小孔,据认为是为了便于灵魂出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对灵魂的关注逐渐集中到头部上来,因为人体器…  相似文献   

17.
浅谈教与学     
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的客观过程。科学的教学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的相互作用。教师在一个领域中循循善导,则学生将在这个领域中得心应手为学日益矣。1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就是教师的主导不是任何能识字念书的人都能担任高校教师,也不是任何有一张硬文凭的人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主导,高校教师需要精选出那些德才兼备、基础知识雄厚、博学多才、学术水平高、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技能较强、能吃苦耐劳、思想素质较高的人来担任。教师要按教…  相似文献   

18.
身体密码都写在脸上 望诊的根据来源于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人体面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面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比如一个人的唇色不好,可判断他的脾胃不好,唇为脾之华,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好不好,就看他的嘴唇.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黄教授说.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认为, 神话是虚假的言辞。 如果说 Logos (逻各斯) 是让人对一个主题进行思考、探索的过程, 定义和概念是为了推动灵魂对对象的认识, 那么, muthos (神话) 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人在追求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灵魂的非理性的部分如何可以配合这种探索, 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存在。 灵魂的这种思考与动作的方式, 似乎有着某种更加深刻的根源。 但是, 通过一个主题的引导, 理智的部分和非理智的部分被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哲学前思想和宗教思想中的灵魂概念关于灵魂概念的起源问题,人们只能提出一些多少能自圆其说的假设。一些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它源自梦幻和死亡的感受;另一些则认为完全没必要从祈求保佑的现象中来推断灵魂的概念,他们宁愿把这种发现归之于“创造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