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成吉思汗对西夏先后六次征战,时间跨度二十余年。西夏灭亡时,蒙古军队焚烧城池,屠杀居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依然有许多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在元代仍有大量的西夏遗民存在,部分遗民还对元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斡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元代西夏遗民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形成差别,其社会阶层主要由官吏、民户、屯田户、军户、驱口、僧祗户等组成。西夏遗民入仕主要任武职和地方官,其中世代为宦的现象比较突出。军户在元代军户中所占数量极小,民户、屯田户、僧祗户都承担国家赋税,在社会地位上等同于民户;西夏遗民的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种族融合反而不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莫高窟第61窟与皇庆寺关系、窟前上层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供养人画像与题记、壁画内容、绘画风格、西夏、元二代莫高窟营建史实等问题的研究,否定了甬道壁画绘于元代说,详细交代了可能绘于西夏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西夏的兵制、军队、兵种、战术等军事制度及其军事法规,既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兵力分左右两厢,设有监军司,军队属中央管辖,分为侍卫军与屯戍军,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兵等诸多不同兵种,战术灵活机动,并颁布军事法典,以法治军。其军事制度在西夏国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封建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珍贵的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中的资料,对西夏军队的武器装备与管理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指出西夏军队虽然有民族、身份、以及护卫军、兴灵兵与地方监军司兵之分,但只要编为正军,都必须配备战马,这是西夏军事装备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至于军事装备的管理,主要为每年或隔年一次的季校审验。一般经略司系统由本司派遣校验人,非经略司系统由殿前司派遣校验人,一起于十月一日开始,按照典册一一点验诸溜盈能、大小军首领、末驱、舍监、以及各类军卒的披甲马与武器装备是否完好无缺。如果官马羸弱短缺,武器、杂物或损耗,或不合格,当事人除依法承罪外,还要给之期限,令其补偿  相似文献   

7.
西夏的财政支出主要由供国、供御、供军三大类组成。在这三大类中,军队、皇室、官吏的消费开支占绝大多数,而带有生产性的开支,诸如国有生产部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食粮供给等,则相对很少。这样的财政支出结构,与西夏的政治制度、政权性质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9.
张以宁是元末著名文人。元代西夏遗民唐兀崇喜(杨崇喜)所编《述善集》收张以宁诗文共8篇,其中6篇不见于其他文献。据考证,张以宁《崇义书院记》的写作时间当在1358年至1367年之间。经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诗文进行了校正,发现《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中张以宁诗文的某些标点似有可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中后期,宋夏间爆发大规模冲突。虽然北宋的国土、户口、耕地、军队兵员、经济实力,均远远超过西夏,但宋夏战争初期北宋却在几场重要战役中惨遭失败。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其中一些防范措施却走向了反面,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宋夏战争初期,北宋朝野上下对西夏极为轻视,结果战略决策失误,最终导致惨败。  相似文献   

11.
党项与西夏的史料就是党项与西夏国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的史迹遗存、文字记录和口碑资料。具体地说就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汉文党项与西夏史料、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发现,亦即唐、五代、宋、辽、金士大夫和西夏人书写的党项和西夏史料,是党项和西夏存续期间同时代的人的历史见证,是故其史料性质对于研究党项与西夏而言是第一手资料。而明清时期的汉文西夏专史,从文献整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对研究党项与西夏的历史只有学术上的研究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原始史料征引。  相似文献   

12.
梳理存世西夏文版刻文献中的刻工、书者和功德主后发现,西夏仁宗时期刻字司刻本版口的刻工名字多为简称,这些官方工院的刻工也会接受捐刻人聘请书写佛经;西夏佛经官刻本雕版书字人以李阿善最为活跃;如果是皇家举行的大法会上印施的所谓“寺院本”佛经,一般由“功德司”负责组织翻译,由“工院”负责雕版印制,其功德主是皇帝、皇后、太子等,如果是私人捐刻,往往也是官宦人家。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西夏文刻本的功德主信息一般出现在卷尾跋语中,唯有西夏文《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инв.№2865)中有蝴蝶装四叶印版在版心位置刻有党项族功德主信息,说明这个文本是由这些人捐资刊刻的。此前我们曾根据2865号卷首“师资承袭图”中出现“白云释子”即白云宗祖师清觉的画像,推测其为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所刊《河西藏》的遗存,该本党项族捐资人信息出现在版心位置并用汉字标记页码等做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  相似文献   

13.
西夏后裔在安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公元七世纪以后,游牧于今四川西部的党项族①,逐渐向甘肃东部、陕西和宁夏北部迁徙。宋初,不断发展壮大的党项族建立了大夏王朝,史称西夏。它先与北宋、辽相鼎足,后复与南宋,金相抗衡,延祚十世,立国近二百年,是我国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党项族作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党项族成为元代色目人之一种,继续生息繁衍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党项族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从明到清,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也就最后消亡了。  相似文献   

14.
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国蒙古史学会、元史研究会、宁夏史学会、宁夏社科院、宁夏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元史研究会、宁夏史学会1990年年会,8月8日至12日在银川金桥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百余人参加了年会,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近50篇。 这次学术讨论会由于在宁夏地区召开,所以研讨的内容着重于蒙古与西夏关系、元代的回回人和宁夏地方史。对于元代回回人的讨论尤其深入热烈。首先是回回民族形成问题。陈得芝教授基本同意杨志玖教授的意见,认为最迟在元代后期即应形成,不过,他引用《通制  相似文献   

15.
西夏是公元1038年建立起的王国。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西夏军事的强盛,而西夏的军事体育在西夏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的军事体育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很强,在战斗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西夏军事体育是促进西夏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夏的农业、畜牧业、多种军事器械制造业、冶炼业的发达,使西夏军事力量和国力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西夏人广泛学习各族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体育之中,使之不断发展。在西夏历史上,科技成就亦促进了西夏军事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翰是元代迁居东南地区的第四代西夏遗民,主要生活在安徽、福建、广东等东南地区,入明十一年后,自杀殉元。王翰为研究元末明初西夏遗民生存状况提供了范本。东南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都深刻影响了王翰的思想、创作,在王翰的多族交游网络中,吴海对王翰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深刻。东南地区理学之风甚盛,为王翰理学思想的形成营造了大环境,王翰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孝道、忠君爱国等方面。王翰的山水题材的诗歌彰显了他的理学精神,其诗歌带有东南地域色彩,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伯颜宗道是元代著名的哈剌鲁儒学大师.近期于河南濮阳发现的由西夏后裔唐兀崇喜于元末编成的《述善集》一书中,发现了不少与伯颜宗道有关的新资料,既有《伯颜宗道传》,又有伯颜宗道佚文2篇,对研究伯颜宗道事迹、元末农民起义及元代理学的发展轨迹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西夏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就大力推崇和倡导佛教,致使佛教成为了西夏政权的国教,因此佛教及僧人在西夏历史有过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僧人在西夏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享有特权;二是僧人在西夏社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做出贡献;三是佛教与西夏政权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宗王分封与出镇是元代的一项重要制度。河西走廊水草丰美,适于游牧,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蒙古灭西夏以后,便不断将宗室贵族分封于这一地区。有元一代,分封出镇于河西的蒙古诸王主要有窝阔台后王、察合台后王、阔列坚后王等,其中以系出窝阔台的阔端家族及其王位下,即永昌王位下(后封荆王)分封较早,势力最大,对元代河西历史影响也至深。本文拟就阔端系诸王及其投下所在、性质、世系、权力演变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华化的西域人过继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认为宋末元初西域诗人蒲寿宬乃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蒲寿宬的文学创作体现了西域民族原有的审美和文化特征在其华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研究元代华化西域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特征以及探讨回族文学的发生、发展,蒲寿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现存文献中关于其生平记载简略且多疑点,需作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