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世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及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继《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伊斯兰教思想历程》、《伊斯兰教艺术百问》、《伊斯兰教典籍百问》、《伊斯兰教礼仪百问》、《伊斯兰教哲学百问》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之后,我们又欣获冯今源先生与陈广元、铁国玺两位阿匐合著的《古兰经百问》。至此,伊斯兰教系列丛书全部出齐,可谓华章泉涌,佳著连部。捧读之余,几生感慨。《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伊斯兰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穆斯林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伊斯兰文化的理论依据。她“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法文化中孕育着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神学法治理念或法治因子.本文对伊斯兰教法中国本土化及其对我国回族穆斯林法治理念建构之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穿戴服饰,不仅有御寒防晒的作用,而且还有遮盖羞体、装饰、表明身份等伦理和审美的意义。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由于地区、环境等各方差异,他们的穿戴千差万别。在中国的民族园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传统习俗中服饰具有多样性。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他们都又共同遵循着伊斯兰教法中关于服饰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穆斯林的服饰文化。穆斯林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穆斯林的智慧与民族精神。穆斯林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与21世纪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世纪之交回族伊斯兰教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中国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对伊斯兰教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伊斯兰教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必须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保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回族伊斯兰教的基本特点、规律性,探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必将促进回族伊斯兰教工作顺利跨入21世纪,树立回回民族崭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概述了同心的历史,介绍了同心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同心及同心伊斯兰教历史的分期.其次对同心清真寺、拱北、道堂、墓地进行了介绍.在介绍同心清真大寺时,又从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建筑特色、建筑成就、文字记载等多个方面展开.接着探讨了同心经堂教育、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最后,探讨了红色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1936年同心的和合,包括这种和合的主要表现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与礼仪规范,深深影响着广大回族穆斯林的观念和行为。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赋予了伊斯兰教新的时代特色。本文试就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回族经济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伊斯兰伦理学与伊斯兰道德的定义 伊斯兰伦理学,是阐述和探讨与伊斯兰教义、教法、社会、人际关系等有关的穆斯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学说。 伊斯兰道德,是指依据伊斯兰教义、教法约束和调整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与社会和非穆斯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认为伊斯兰伦理学,是根据伊斯兰法典和苏非主义的原则阐述穆斯林行为方式的科学,他有时把伊斯兰伦理学叫做“通向来世的科学”,有时  相似文献   

9.
开封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开封伊斯兰教的地位,对伊斯兰教传入开封的时间采用了更有根据的"可能是唐,确切为宋"的提法,并为此主张将马依泽、所非尔、革哇默定三大世家的传说放在北宋中原与西域交通这个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范围内考查。本文还概括出开封清真寺区别于他处清真寺的四个特点,对开封经堂教育、特别是经堂教育经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重点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期。介绍了民国以来与开封伊斯兰教有关的六位人物和三本著述。最后列举了现在能知道的开封伊斯兰教有关碑文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编纂子项目"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暂名)的总体设计思路与框架。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指的是中国内地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所创作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及在其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互融性、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综合使用多种语文等特点。几乎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步,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经历了唐至明中前期的移植萌芽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鼎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从建国至今的当代发展期。在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碑铭文学、汉文译著、《古兰经》汉译、苏非文学、诵念文学、劝教歌谣、楹联匾额文学、史传与游记文学、报刊文学、当代作家文学等重要类别。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具有宗教、伦理、法律三位一体的特征,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教民的内心理念,也约束着他们的外部行为。对于回族穆斯林来说,坚守宗教信仰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如何协调伊斯兰教规教律与中国传统法律及行为规范的关系。正统的伊斯兰社会是政教合一,被视为真主法度的伊斯兰教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对中国内地的穆斯林来说,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则是封建国家的世俗法律,成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的冲突,给虔诚的教民遵行教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三位作者在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儒诠经"与"回儒共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等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是伊斯兰社会福利的重要指导,文章以伊斯兰社会福利内涵为切入点,从经训思想、公平仁爱观、伊斯兰教法、古代文化思想以及近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等方面对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的渊源进行探究,据此阐释了伊斯兰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福利的契合性,进而探寻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形象地说明了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超过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中,除了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外,在西藏和青海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穆斯林,在内蒙阿拉善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在云南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在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教的汉族穆斯林。他们由于特有的伊斯兰教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浅说北京的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年 《回族研究》2001,(2):50-54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宋至道二年、辽圣宗十四年(996年),迄今已千余年。隋着回族在北京的发展,伊斯兰教相应得到发展。从北京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说明,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合而不同,又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风风雨雨,饱经风霜,但不断获得发展。今天,党中央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伊斯兰教欣逢盛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穆斯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迁徙到黑龙江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其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婚姻习俗乃至丧葬习俗都不同于当地传统风俗,带有明显的宗教特点和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哈尔滨的穆斯林们与当地人的和睦相处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传统习俗在保持伊斯兰教教义不变的前提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其丧葬习俗作为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的丧葬习俗均与伊斯兰教教义有密切的关系。这种丧葬制度是由维吾尔穆斯林对待死亡的观念所决定,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 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丧葬习俗对维吾尔族的丧葬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维吾尔穆斯林的丧葬习俗包括哭丧、报丧、洗尸、亡礼、埋葬仪式、服丧等一系列程序。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政府对伊斯兰教实行优容与约束并行的宗教政策.相比于之前穆斯林多以“藩客”形式生活,明代的穆斯林更加本土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从地 域角度来看,明代伊斯兰教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遍布三级政区的格局;从民族角度来看,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居民和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信仰伊斯兰教居民两大系统形成.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