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一名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真履行宗教功课,严格遵行教法禁戒,他的宗教观着重讨论的是“天道五功”,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念、礼、斋、课、朝。刘智对于“天道”的阐释并不仅限于“五功”的实践,其思想的主旨十分明确。即惟有注重精神修炼才是重要的,而履行“五功”则是穆斯林实现其天道的一项基本任务,即所谓“敬服五功,以尽天道”。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把穆斯林日常的宗教功课当做精神修炼和灵魂净化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把“敬服五功”视为实现天道全部内容的基础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两世观是一切宗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世,一般地指现实世界和后世,现世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后世即死后的彼岸世界。后世虽然是虚幻的,不可企及的,但却牵涉到肉体与灵魂、生与死、善与恶,功与罪等一系列现实吐界与人生的复杂问题,它既是宗教信徒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也是宗教教导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归宿。恩格斯说:“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把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和大自然。只要对彼岸幻影的信仰还混强烈很狂热,人就只能用这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甘肃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爱国爱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坚持爱国爱教是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如何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必须坚持佛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结合佛教教义阐释,系统宣传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二是应把爱国主义传统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戒律底线。三是应把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作为宗教人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宗教人士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回族通常被认为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台儿庄区93·3%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中,真正了解教义、实践宗教功修的人却比较少。这说明散杂居回族已逐渐改变着认同方式,并正在向血缘、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元化的认同准则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方兴未艾。我刊也曾登载过有关宗教的众多文章,从西藏的寺院、僧团、教派、人物、宗教活动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但鲜见对宗教教义、佛学经典的剖析。今天,我们把王尧先生新作《藏汉佛典五种对勘》介绍给大家,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们发表藏汉佛典对勘释读类文章,旨在探索宗教与社会、人民的关系,从藏汉佛典的共同性来看其文化发展的共同性,从佛典哲学上来认识藏族宗教文化的哲学内涵,为藏族思想史的研讨提供一些素材,尝试着将西藏的宗教研究引向较深的层次。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个开始,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研究宗教哲学思想的文章问世。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 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 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可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活动场所,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引领宗教坚持中国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教义,通常是指一种宗教的信仰体系,其简明表述即信条、信纲。大凡体系完备的宗教,皆需以某种形而上学为其宇宙观、认知论的基石,这便是宗教哲学。伊斯兰教义学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因其内部流派不同,称谓各异。教义多以“尔歌一德”(akīda)相称。正统教义学称为“凯拉姆学”(Kàlam),即思辨教义学,亦称经院教义学。苏非教义学称为“认主学”,而思辨苏非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认定方式,因坚信真主之光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故称“照明学”、“灵智学”。 正统教义学始自艾什尔里(公元874~935年)。艾什尔里学派对穆尔太齐赖学派的批判和扬弃,首开思辩教义学之先河,后  相似文献   

8.
马效佩 《回族研究》2007,(4):104-11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将宗教理解为信仰性资源与合法化规则的神圣同盟。教理教义是宗教的合法化规则,教规、戒律、禁忌是宗教的支配性规则,宗教仪式是宗教的表意性规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减弱宗教合法化规则中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加强宗教表意性规则中的文化功能,发挥宗教支配性规则中的伦理规范功能和心灵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具有了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朝觐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一个典型的"过渡礼仪",是引起穆斯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的一个宗教礼仪活动。理解朝觐文化的深层内涵,我们认为朝觐可以视为穆斯林复命归真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1.
宗教和生活世界宗教的历史表明,宗教教谕向其信徒们灌输的各种思想并非都付诸实践。人们只从宗教的教谕中抽取出那些与他们的看法相一致的观点,那些在一种已经建立起来的生活方式的范围之内可行的行为准则。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民众的意识接受了原先与其格格不入的思想。但是,这一原则依然不变:如果某些教义不符合人们的需要,他们就会想法回避或代之以其他教义,即那些在一定的时间里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教义。  相似文献   

12.
马平 《回族研究》2005,(4):107-110
新兴教派门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层出不穷。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宁青地区),新兴教派门宦又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宗教内部改革、宗教教义教理方面的分歧、宗教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驱动和宗教管理工作相应薄弱等是新兴教派门宦产生的深层根源,但是新兴教派门宦不断产生并不是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宗教普遍发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缓解因新教派门宦的产生而带来的穆斯林民族内部纷争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社会控制。穆斯林民族内部也应寻求一种积极机制,加强宗教自律,减少因频繁发生的教派门宦纷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相生的关系,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首领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仪轨和政教上层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协调起来,解决了宗教首领的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力的传承和延续问题。活佛转世制度相沿既久,到清朝已流弊丛生,需要由朝廷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整饬。乾隆帝制定的金瓶掣签制度,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宗教与经济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宗教与经济发展述评冯增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势必要引起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相应变化,引起人们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的相应变化,其中也包括着宗教。宗教是一种三角构架的组成。宗教自身的教义、礼仪和教规是宗教的内涵,其外延则是宗教外...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实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属于历史范畴,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前前后后曾出现过许多宗教,有的从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宗教演变成世界宗教,有的继续在本地区或本民族中广泛信仰,有的却仅仅残留在史籍记载或考古遗迹中。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宗教本身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教义、教规、组织和仪式等内容,继续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由于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各宗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八荣八耻”,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包括宗教界)的共识。“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切中了当前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关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安宁和人民的永久幸福。一言以蔽之,当今社会倡导“八荣八耻”,十分及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作者周高德先生为道教界人士,在学习“八荣八耻”的过程中,发现古老的本土道教教义中蕴藏着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八荣八耻”内容许多相似之处,其本质精神非常一致。这些教义源远流长,已成为道教的优良道德传统。周高德先生以“八荣八耻”为线索,来挖掘和阐扬道教教义中与此相关的教义内容。其主旨,简言之,即:弘扬优良传统,践行“八荣八耻”。限于篇幅,本刊将分两期刊发,敬请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9.
一、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及历史背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经过几世纪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的长期斗争和相互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就是它独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制度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宗教上层复杂的政治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传承体制解决了领导权力的交替问题,巩固了宗教上层政治集团的统治,从而保证了藏族社会的长期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1938年,在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较为发达的宁夏,诞生了一所伊斯兰师范学校,该校以"中阿并通、才德兼优,沟通汉回文化,开发西北,阐扬教义,复兴中国"[1]为办学宗旨,高举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旗,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厚知识学养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阿洪。这一类型的阿洪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精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对汉文和儒家文化隔膜较深的阿洪;也不同于热衷神秘主义、注重内部道统联系的念经人。他们显著的特征,是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强调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并重,兴办学校,创办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