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晶,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是以清真寺为主,体现出浓郁的东方建筑色彩。内蒙古地区清真寺建筑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多元文化及建筑艺术的交融使内蒙古地区清真寺建筑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宗教研究包括伊斯兰教研究多侧重于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对宗教经济关注较少.在新形势下宗教研究尤其是伊斯兰教研究要拓展领域,故清真寺经济研究就提上了日程.清真寺寺院经济是清真寺正常维护和开展各项教务工作及发挥各项社会文化功能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清真寺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收入与支出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和合理化,不仅对清真寺依法管理和民主理财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首要样式,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装饰艺术是伊斯兰文明的物化象征标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其形式、内容、色彩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伊斯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15,(1):98-102
一、中国清真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清真寺与伊斯兰教可以说是影与形的关系,用形影不离来说明这一关系可谓再恰当不过了。这种关系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是有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就有对清真寺的研究,反之亦然。可见清真寺的研究是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对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到了明清才有所好转。汉文译著的出现,掀起了伊斯兰教研究的高潮。但对于清真寺的研究,还没发现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开始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清真寺研究,是在民国时期,这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清真寺的调查上。当时,北平《月华》报社发起调查全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区域宗教跃升为世界宗教的辉煌历程,并以"随寺传播"的基本形式派生出不同的清真寺文化,表明伊斯兰所特有的包容异己、不断进取的文化品格.中国清真寺文化是伊儒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清真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全球清真寺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但也面临着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读《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所载《回族清真寺汉文匾额楹联选辑》一文后,感触良深。的确,伊斯兰文化中的这一枝奇葩,以“儒家文化的思想和概念对外对内阐扬伊斯兰教,维护伊斯兰信仰”,曾起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就是我们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过去,各清真寺亦是匾额高悬,楹联满布。只要稍识汉文的人,一跨进清真寺,当欣赏其书法艺术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后发现,清真寺既是布善之所,也是行善之处,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重要媒介的、自成体系的天课制度,凸显出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清真寺在践行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建构和谐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与物质平台,在奉行团结、稳定、互助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近10年采,随着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出现一大批关于中国清真寺的专题介绍与研究新成果。特别是刘致平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的出版,将清真寺研究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研读了这些成果,使我们对中国清真寺的历史沿革,社会职能,建筑风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穆斯林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经济、文化、思想状况。近年来笔者到西北、东南及中原部分地区也进行过一些实地调查,见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在此不揣冒昧,草此拙篇,希望有助于对中国清真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明显的标志是遍布天山南北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伊犁地区是北疆维吾尔族生活、发展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维吾尔族清真寺凝聚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街,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院,元末明初开始建设.郑州北大街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一种神圣的象征,同时也包含着无数的历史以及艺术美,本文将通过对北大街清真寺的建筑特色以及牌匾碑刻来讨论北大清真寺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街,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院,元末明初开始建设。郑州北大街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一种神圣的象征,同时也包含着无数的历史以及艺术美,本文将通过对北大街清真寺的建筑特色以及牌匾碑刻来讨论北大清真寺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大同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同辖域的历史变迁,接着概括了大同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大同的时间。然后重点叙述了伊斯兰教率先在大同普传的情况及其主要特征,介绍了大同辖域内的几座有特色的清真寺及与它们相关的经堂教育、明清人物等情况。随后简单介绍了明嘉靖丙午陨石题记,列举了大同辖域清真寺碑刻匾联名单。最后陈述了对大同伊斯兰教研究有关键意义的“大人坟”的现有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文献一向苦于偏少、简略和失真,致使许多历史事实无法澄清,许多重要学术问题不能展开。尤其是明代前期广大西北地区的伊斯兰传播、演进情况,至今由于缺乏有力的文献佐证,而只能依靠口稗传说等建立在间接推论之上。本文试就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藏“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作一粗浅研究,为建立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体系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7.
《回族研究》2015,(1):53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丁士仁教授主编《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上)》一书,于2013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的经堂教育,是以传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为目的的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专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学习伊斯兰教经典为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伊斯兰文化和信仰的宗教专业人才,为伊斯兰文化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收集了先贤和老中青学者论述经堂教育的30多篇文  相似文献   

18.
北京伊斯兰教何时形成,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一致认为北京自元代以来就已经是全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观察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窗口了。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伊斯兰与清真寺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目的在于研究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是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正是从这个视角,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回族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形制及装饰特征由初期的阿拉伯风格到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群风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