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真饮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饮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而其基础与内核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中阿文化的合璧,这种多元文化的成分,哺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饮食——清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主导的海外金融活动在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遭受歧视性金融政策,阿拉伯国家则由于宗教和地缘政治因素同样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展空间、权力资源分配和公平待遇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的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空间,也是中阿双方开辟抵制金融民族主义、金融保护主义、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和互利共赢新路径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中阿在主权财富基金和伊斯兰金融领域的合作潜能并从中探索中阿金融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语,开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中国民族》2015,(9):M0002-M0002
国家主席习近平 9月10日宁夏银川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贺信) 本届博览会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为主题,推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交流合作,对深化双方人民友谊、提高务实合作关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斟和阿拉伯吲家是相互信任的好朋友,也是在实现共同发展道路上携手同行的好伙伴。去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描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我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阿拉伯国家作出了积极回应。有关各领域合作正在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5.
马晓玲 《回族研究》2006,(4):141-144
中阿合作论坛建立了我国与阿拉伯联盟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法律机制。我国回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回族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中阿合作论坛建立的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区域合作关系,缺乏实质性的法律制度保障。再加上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回族对外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我国回族要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需要依靠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制定实质性法律制度加以保障,需要我国国内法律制度与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文化系统之一,它是阿拉伯民族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对于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敏 《回族研究》2012,(3):84-87
自2010年8月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成功举办两届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在前两届研讨会的基础上,面对国际大环境和当前中阿关系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为共同探讨中阿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中阿经贸论坛组委会、中国中东学会,于2012年7月13日,在宁夏沙湖召开了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外交部、驻阿拉伯国家使馆的资深外交官、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马海国 《回族研究》2012,(4):142-143
"中国阿拉伯友好大会"是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一项重要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中国阿拉伯友好大会于2006年11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友好大会分别在叙利亚和利比亚举行。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回族花儿是"多道男女情致"的山歌。"花儿"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传统文化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花儿"的称谓、创作观念、演唱场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另一方面,"花儿"反映出的伊斯兰教伦理观和阿拉伯传统音乐习俗与阿拉伯传统文化相关,从中可见回族作为河州型花儿最主要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阿拉伯文字的逐步规范与统一而形成的一门书法艺术.7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备受推崇,迅速传扬.在经过千余年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之后,已经播种四海,闻名世界,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与融会发展,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而且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株奇异的新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目前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市场贸易虽然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状况以及阿拉伯国家市场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却不容乐观。因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内的西亚北非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巨大的经济互补性为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一地区政治形势的脆弱性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却为双方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带来挑战。文章最后进一步提出促进中阿经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和各种协调机制,并特别强调要实现中阿经贸论坛机制化和长效化的途径在于细化配套措施,发挥论坛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让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穿越时空,站在新历史起点,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向西开放",打造"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所搭建起的海、陆、空"新丝绸之路",让宁夏从一个偏远内陆省区成为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伊斯兰世界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桥头堡"。从中阿经贸论坛这个视角,"宁夏看到了一个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典籍对中国穆斯林的记载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报刊和著作中有关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记述与研究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象、20世纪以来阿拉伯期刊典籍中对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记载和论述的梳理与评述,概述了阿拉伯学界对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教的介绍、研究与认知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回族学者、中国当代阿拉伯文化泰斗、阿拉伯语教育家、阿拉伯历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纳忠先生 ,由于在中国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工作中和弘扬阿拉伯文化方面的卓越成绩 ,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沙迦阿拉伯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引进和发展伊斯兰金融模式,伊斯兰金融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商务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宁夏是我国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具有同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文化认同。同时,宁夏丰富的穆斯林产业也为宁夏深化中阿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当前伊斯兰金融的主要模式和业务发展趋势,重点从伊斯兰金融的角度探讨了宁夏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金融合作的可行模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历史后发现,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续、绵延不断地进行,并形成独特的"三轨并存"交往模式,在中阿民间交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盖双 《回族研究》2007,(3):136-138
在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这一专题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译注过程中,有关公元14世纪初叶一部阿拉伯诗集———《中国集》之文字记载的发现,应当说对阿拉伯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阿拉伯古代诗歌里不乏涉及中国的诗句,有些甚至篇幅很长,但作为以独立的“书”的形态出现、其内容全部围绕中国的诗集,《中国集》无疑是迄今所知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唯一的一部。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中国的诗集,则须向专家学者再作求证,以期确考。当代东西方学者公认阿…  相似文献   

19.
正连续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带给我们的不只限于经贸交流,也是一次政治、文化、思想理念等多领域、深层次的碰撞与融合。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致词中所说:"中阿合作是全方位、开放式、包容性的合作,是文化交流互动,不同民族习惯和宗教传统相互尊重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值得关注的是,从2012年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始,这种交流从以经贸交流为主向能源、文化、体育、人才、教育等多领域转变,而中阿文化因同属东方文明系统,较易交流、沟通,产生共鸣,文化艺术之间交流的领域和范  相似文献   

20.
阿布·菲达的《地理书》是中世纪一部重要的地理书籍,作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时值中国宋朝时期,书中有不少对杭州的描写。本文通过《地理书》中对杭州描写的注释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特点。处在独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