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士毅所撰《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多角度、多层面摄取了"驱廓保藏"战争时藏区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画面,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这百余首咏藏诗作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充分体现清代前期咏藏诗创作之繁荣。  相似文献   

2.
涉藏碑刻是我国文化遗产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古代藏汉民族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论述了通过纪录的科学方式对涉藏碑刻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如何用镜头客观、真实地纪录涉藏碑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康欣平 《西藏研究》2023,(5):69-76+161
1905年,年仅18岁的钟颖在四川开始召集训练新军,至1909年新军成,清廷派其率军赴藏。年轻的钟颖能练成这支赴藏川军,与其父晋昌大力支持有关。晋昌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满人将领,后在列强施压下被清政府发配成都。钟颖率军赴藏遭遇西藏地方政府的阻拦,赵尔丰派边军护送,赵认为他畏惧胆怯。钟颖率军到达拉萨后,驻藏大臣联豫并不看重他,而更重视罗长裿,波密之役中钟颖颜面扫地。辛亥革命爆发后,钟颖仇视革命并采取行动企图扑灭它。清王朝覆灭后,钟颖顺应潮流,出任民国驻藏办事长官。由鼎革引发的西藏混乱和冲突愈演愈烈,钟颖考虑驻藏川军安危,也是促使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钟颖负责清末民初西藏一系列事件,高估了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达 《中国藏学》2024,(1):153-161+217-218
民国时期赴藏的内地商人群体在西藏地方的商贸活动,以及伴此产生的与西藏地方各阶层之间的族际互动,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散见于各处的史料和商贸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口述访谈,以期提炼和深化对于民国时期赴藏滇商的认识。云南在藏商人群体兼坐商和行商,多集中在拉萨和昌都一带,往来于滇藏茶马古道,经营沱茶、铜器、药材、氆氇、牛羊皮、土产等商品,在民国时期的民族贸易和跨境贸易中表现活跃,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滇藏茶马古道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使得各类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古道上的云南商人踊跃参与到物资运输及商贸活动中,对我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探讨彼时赴藏滇商的经营之道和历史贡献,可为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强化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游记、民族志、文献、历史、民间信仰五个层面,对国内外关于藏地朝圣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学术界对藏地朝圣的仪式性、实践性等层面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指出目前对藏地朝圣研究方面所依据的理论模型,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其分析对象是国外所能观察到的圣地文化现象,而真正属于藏区的和有较强说服力的朝圣文化理论还尚未成熟,因此对藏区所凸显的诸多新问题,其理论模式无法准确地解读和涵盖。  相似文献   

7.
藏历阳水鼠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钦定赴藏大将军福康安率领满、汉、藏、回等民族组成的军队击败入侵我国西藏的廓尔喀军队,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在鏖战中,也使他亲身体察到;原藏军虽然设有五干一百六十五名之数,其实是兵民不分,系按各寨百姓人数来分配派兵数目,平时不加训练,官佐亦无兵可管,遇有战事临时从各寨抽派,完全与“乌拉”民夫无异.与敌交兵,只能是不堪一击.为此,福康安从“边隅永臻安谧”的大局出发,奏报清王朝中央批准,对藏军的编制、统领、装备、训练和后勤供给等方面作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进尔使藏军一改旧观,并在嗣后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回"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将民族认同放在具体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景中来讨论,分析"藏回"身份认同的特点,挖掘、再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挑战回族族源多元但认同一元的观点.本文将说明迪庆藏族与回族之间的族群界限是模糊的、流变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历史记忆是建构"藏回"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文化实践只是"藏回"认同的一个表层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志英  余艳娥 《民族学刊》2020,11(2):53-62, 131-132
傈僳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其迁徙动因、路径、规模与影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异同。将民国以前傈僳族迁徙史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联系起来考量,可以深入与细化藏彝走廊的民族迁徙历史与族际关系研究,并反思以往藏彝走廊研究中空间固化或裹足于境内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客”这个纳西族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而由僧侣向商人的转变及至崛起,得益于纳、藏文化交流的加深及族际间心理认同的深化和升华,契入并借助于藏族“乃仓”这个族群内互助性交换关系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藏客”的起源与成长,揭示出茶马古道上族际之间的物资交换和商贸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交换行为的发生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资补给的需求程度,而是物资需求与文化联系之间多重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目前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就学术界在"驻藏大臣"概念厘定、人数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驻藏大臣"的职官性质、任官来源分析其权威问题,以期对"驻藏大臣"的执政效果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珍藏有一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颁赐甘州卧佛寺的《永乐北藏》,大部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在对这部佛教经典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这部大藏经对于研究中国明代历史文化、宗教政策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珍藏有一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颁赐甘州卧佛寺的《永乐北藏》,大部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在对这部佛教经典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北藏》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这部大藏经对于研究中国明代历史文化、宗教政策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第三次康藏纠纷由国民政府主持调解,反映了国民政府对康区和西藏的统属关系。由于康藏纠纷的复杂性,国民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措施和原则,实际上是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的综合反映。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治理西藏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周智生  李铭 《民族研究》2022,(4):125-138+142
为了实现大一统格局下蒙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在清廷的统一调度下,云南调兵筹饷直接参与了康雍时期“驱准保藏”、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和平定阿尔布巴反叛等三次军事行动。文中对于历次滇军入藏的组织过程及行军路线、后勤供应及其影响等史事进行了梳理和呈现。滇军入藏既是清廷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加强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川滇统筹协同安藏的基本前提,由此拉开了川滇藏安防一体建设的序幕。滇军三次入藏支援平叛,不仅维护了边疆安定,而且对于加强滇藏交通建设,促进滇藏贸易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滇藏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扎洛  敖见 《民族研究》2012,(4):77-85,109,110
史载布鲁克巴第十六任德布王希达尔在第一次英布战争中败北,又遭政变之乱,无处立足,只好流亡西藏寻求庇护。然其赴藏之后落脚何处,有何作为,归宿如何,前人鲜有论及。本文利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历史档案,勾勒希达尔在藏活动的大致轨迹;并通过档案解读,揭示了在中国西藏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中,御侮、靖乱、册封、纳贡等责任义务关系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7.
自清末到英国殖民势力退出印度,锡金政务官在"英藏关系"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活跃的角色。从1920年贝尔使藏开始,英国建立了不定期地派遣锡金政务官访问拉萨的"惯例"。锡金政务官的使藏,虽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但依据其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阻挠汉藏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抵消中央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力;二是以调停汉藏纠纷及西藏内部矛盾为名,干涉西藏事务,增强西藏对印度之依存性;三是协调英藏双方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以"保卫"英属印度的利益,但同时又不过于刺激西藏当局以避免其倒向民国中央。  相似文献   

18.
在海外藏人群体中,缅甸藏人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常被忽略的存在。通过几代调查者的文字以及现实生活中缅甸藏人的共同记忆可以大致勾勒出缅甸藏人特殊的历史。现实中缅甸藏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藏缅通道”得以保持畅通,客观上起到了维系中国西藏与东南亚联通的作用。关注缅甸藏人对重新发现并重视西藏与东南亚的关系,以便西藏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藏茶因为其民族性色彩的浓厚和制茶工艺的独特性而在学界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度的关注.除藏茶的制作工艺外,藏茶的文化属性是藏茶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关涉到地理、民俗、社会、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历史考查和现实问题,内容驳杂、牵涉颇多,所以欲对藏茶及其相关的藏茶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非易事.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藏茶文化,藏茶文化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对其本原性的认识和历史脉络的把握,即藏茶本身产生与传播的历史渊源.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将对藏茶的渊源与边销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代驻藏大臣衙门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驻藏大臣的设置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藏传佛教对蒙古各部的重大影响,于崇德四年(1639)派人赴藏“延致高僧”。到崇德七年(1642)卫藏使者到达盛京(今沈阳),受到清太宗的隆重接待。1644年清军入关灭明,定都北京以后,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