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2013,(12):19-21
为落实好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对“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推进。拉面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近期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赴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作了专题调研。期间,他们深入走访通过”拉面经济”脱贫致富的群科镇新一村,考察最为贫穷的德恒隆乡加纳村,与各族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接触,并召开了有关部门和代表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对化隆通过”拉面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拉面文化是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始走向全国。本文以北京和武汉的四家拉面馆为例,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常经验观察与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拉面从业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要将文化挖掘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则  薛泽林  张劲松 《民族论坛》2013,(9X):100-104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拉面文化是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始走向全国。本文以北京和武汉的四家拉面馆为例,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常经验观察与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拉面从业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要将文化挖掘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铜陵市是长江下游地区因矿而生的工矿业城市,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统的汉族聚居区走来了来自西北地区且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兰州拉面餐厅是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生产模式,铜陵市兰州拉面餐厅是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和民族等新形势,铜陵市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权益,但是亟需认知本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和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实际情况,而兰州拉面餐厅是认知铜陵少数民族状况的钥匙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拉面经济为载体的发展模式成为西北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广州化隆清真拉面经济发展背景、市场进入、经营以及拉面馆转让过程中都具有合约精神,正是合约的存在解释了化隆拉面经济在广州快速发展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创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赖于这种合约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10家拉面店即将陆续开业,正需要资金周转,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2020年8月20日,撒拉族"拉面小伙"韩索力么乃告诉记者,武汉市民宗委帮助协调的20万元贷款他已经拿到了。韩索力么乃是武汉市化隆十八子清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疫情期间,他带领员工免费为环卫工人和小区保安提供拉面,积极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向一线医务人员、社区等捐赠物资。"在武汉,我深切地感受到各民族对彼此饮食的欣赏,不仅我们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帮家乡的贫困户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相似文献   

7.
拉面是回族的特色饮食,它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外,作为一种饮食象征符号,还具有体现回族认同和满足回族群众心理需求的作用。这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饮食,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用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这一饮食符号的文化含义,从而增强人们对回族饮食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回族经营户马其明喜出望外,他的儿子来黄冈上学的问题在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不仅实现了就近入学,政府还按政策减免了部分学费,压在一家人心中的石头终于卸了下来。马其明感激地说:"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真是我们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家。"马其明今年43岁,7年前从青海来到黄冈做拉面生意。近年来,像马其明一样远离家乡,来黄冈经商、就业、求学的流动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9.
拉面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特色餐饮内地化经营的典型案例,伴随着拉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管理者对回族、撒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经营者服务管理的跟进问题。需要——尝试——积累的循环促进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对接模式的成型,该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今学术界在定义"留守儿童"方面存在的年龄区间、地域范围、父母外出情况及原因、留守时间等分歧做出了梳理和评析.认为应将"留守儿童"界定为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然后依照这一定义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推算2005年末中国留守儿童的大致规模为1450万~185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50万~1600万人.  相似文献   

11.
元宝山东麓红瑶人,自称为“巴哼”,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和安陲两个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红瑶还是一个典型的封闭民族,除了个别男子外出工作与其他民族的女子结婚外,婚姻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族内婚,女子基本与书无缘,男子读书的也寥寥无几。1988年以前,这里有大专生1人,中专生5人,高中生人,均为男子;女子仅有1名为高小文化,有初中文化和小学文化的男子也很少,绝大多数人是文盲和半文盲。人们一谈离开家乡就色变。很多人都因为不愿离开家乡而失去外出当干部、当工人、服兵役和读书的机会。最典…  相似文献   

12.
北京是我的家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怀念。但我对北京的感情,却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她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的心脏-首都。我从儿童时代就跟随着家庭到处搬迁,所以我的"家乡观念"也就一天天的淡薄下去了。自从一九五六年起,我的"家乡观念"却又年复一年地浓厚起来,"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然而我所怀念的"家乡",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春节刚过,一批批农村青年纷纷扛起背包外出务工了,仅我们村就有数十人.外出务工能挣回钱,固然是好事,但在"务工热"的背后,却潜伏着土地荒芜的危机.务工青年中,有拖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朝鲜族学校"单亲、无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朝鲜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通过出国或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劳务输出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朝鲜族家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单亲、无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却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成为黑龙江省朝鲜族地区家庭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为了切实解决好黑龙江省"单亲、无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专题调研,力求探索出一条解决"单亲、无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2010年第一场纷纷扬扬的瑞雪飘落,湘西地区土家山寨中过年的气氛似乎也逐渐浓了起来。尤其是当那些外出的农民工兄弟姐妹开始从四面八方纷纷返回家乡,集市里赶集的人也渐渐增多,乡场上的繁忙给山寨更增添了几分过年的热闹。且不说给孩子们买的新衣,给家里添置的新家电,也不说村村寨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大量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前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从而出现了规模化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根据珠三角四川、云南彝族务工人员,青海海东回族和撒拉族"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广西德保壮族务工人员的田野调查表明,传统"推拉力"移民理论和"理性经济人"概念难以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深描,流动人员的民族类属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初到南京,热情的当地朋友总会对你说:"要到夫子庙走一遭哦!"是的,到过南京的人不去夫子庙是件憾事,到了夫子庙而不尝尝秦淮风味小吃更是遗憾.在纷繁的风味饮食摊点中,要数坐落于贡院西街的清真食品街别具风格、独树一帜了.夫子庙风景区位于南京南部的内秦淮河两岸,清一色的明代仿古建筑.其史可溯至东晋,唐宋时期致于繁荣,故有"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妙句.清朝光绪年间,伊斯兰风味的清真小吃跻身夫子庙小吃之林."文革"期间,几近荒废.1984年以后国家投资将之修建一新,现被国家定为全国40家旅游风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4):30-31
当村里年轻劳动力都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寻找发展机会时,凤凰县禾库镇帮增村和雀儿村的龙加福和吴开伍却选择留守家乡,用青春和汗水来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0.
对瑶族村落--广西田东县L屯的剖析,揭示了外出务工对民族村落通婚圈的影响.认为在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人们的交往范围非常有限,方圆不过几十公里,因此村民通婚的范围非常狭窄.在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潮流之后,村民们走出大山,到各地打工,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于是人们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通婚的范围也逐渐增大.较之30年前,民族村落的通婚圈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内卷"和"扩大"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