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主题学方法,从儿子长大后复仇、醒悟嫁仇、友情与仇怨、仇家子女间的爱、错认仇人并因误会导致复仇这五个母题模式人手,将新派武侠小说中复仇主题同传统文学中该主题进行了多重比较,认为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学中的复仇观念及作品模式进行了诸多重大突破、挑战与创新,具有深刻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2.
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 ,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 ,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但金庸并不能称为文学革命家 ,事实上也从无此种称谓  相似文献   

3.
林超然、高方两位先生的新作<心灵的旁证--中国百年抒情文学经典咀华>,作为"寒地黑土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近百年以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精选了2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进行了赏析与品评,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文学经典的心灵之旅.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品析之前,列出了50篇小说、散文、诗歌的"经典榜单".阅读这些榜单就会发现作者遴选标准之高,眼光之独特.首先,榜单贯通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地域上涵盖了大陆港台的众多作家.从现代文学的起点开始,至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应该说每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都有人选.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学方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风韵。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批表现北京地域文化风采的文学作品,京风京味波及到包括小说、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摄影等广泛的文艺领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北京地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为进一步展开北京地域文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北京地域文学的创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文艺学会于七月十一日联合举行了北京地域文学研讨会。与会学者三十余人围绕开展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概念的界定和京味文学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二百年来奥斯汀小说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为如何看待和对待文学经典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奥斯汀的小说经历了自身价值不断被发现与显现、在多重外力作用下从通俗文学走向文学经典的过程;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奥斯汀小说作为源文本不断衍生、被开发,由文学资源成为文化产业链的资本。大众传播形式固然有削弱文学经典严肃性和深度感的一面,但经典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各种重构和阐释为奥斯汀创作注入活力、延续生命,构建出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卢敦基 《浙江学刊》2022,(4):199-210
文学的经典化,一方面由专业研究机构评骘认定,另一方面,则由读者大众百姓自发造就,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大众百姓在生活中或有意或无意地频繁使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表达,使得文学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广泛进入生活领域,最终使该作品获得经典地位。此即文学的生活化。这种文学经典化的独特过程建立于雅俗共赏的基本原则之上。而始生于唐、确立于明的雅俗共赏文学鉴赏标准,则是中国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民族特性,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标准有相当的差异。大众百姓需要优秀文学经典作品,是出于认知、交往、学习模仿、表达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等各种需求。文学生活化的表现途径十分多样,有专名、词汇、人物、场景、解读戏研、衍生等种种。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检测文学生活化的数据,为判别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文学生活化的研究有可能打开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应具体表述为语言形象,它是文学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现实”。汉语形象作为汉语的修辞性形象,是文学中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的富于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审美形态。它应成为汉语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汉语形象美学,这是一种有关文学的汉语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的研究方式。当代诗学应当重视汉语形象美学  相似文献   

10.
弗拉季连.布罗夫在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文中,以国外学者的独特视角发表了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问题、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的看法。本文在翻译布罗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文的基础上,对其基本观点作一评述。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澄清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增强他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自身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王彪 《社会工作》2011,(12):30-3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兴起。空间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和方法论要求,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或理论拓展。社会空间的发展脉络,既可从西方经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思、西美尔等寻找到源泉,更能在当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看到背影。总之,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26-129
近些年来,文学经典的确立一再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论文回溯了以往文学经典建构的历史,提出经典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着重研究经典是如何确立的以及什么人在维护的问题;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外来文化思潮、文学评奖、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等;提出了经典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学发生的多源流、多传统的现象,立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范围进行筛选;二是应适当提高经典筛选的艺术标准,让留存下来的经典越来越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它始终与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如何评价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则需要重构当代文学观念,反思现代性和文学性的评价标准,坚持历史化与经典化相统一的原则,特别是需要明晰社会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复杂关系,确立作为文学资源的当代文学理念,由此承担文学传统的历史使命,发挥文学经典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1):132-142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陆贵山 《学习与探索》2008,1(1):177-17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漫长、艰辛而又曲折的历程.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关涉到作为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关涉到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