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的优秀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以至于使一些大学生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使中国传统文化渐趋边缘化。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经典对大学生的意义入手,研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慈善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勤禹 《社会学》2006,(1):10-16
慈善意识是一种“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作为民间大众意识的一个层面,慈善意识存在和发展是与经典文化密不可分的,它的生成和延续有赖于经典文化的支撑。下面首先就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四种经典文化中的慈善观念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生活多了些物质,少了些本真。难道是我们多年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与我们现代人有我们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做学问。儒家经典大多都是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只有读懂了这些经典,我们才能够读懂社会,读懂人生,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大脑,才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扰,才能专心做事,诚实待人。这才是我们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管是外文经典,还是国文经典,殊途同归,都是在解释着世界;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无不是教导人们与人为善等做人的道理。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读经典与学英语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徐婷  余娟 《现代交际》2011,(7):56-5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摸论”“猫论”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已是家喻户晓,为广大人民所熟悉。那么邓小平理论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本文通过读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语言风格,并从邓小平的阅历传统文化方面讲,体现其语言风格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何细林  丘建雄 《职业》2015,(9):36-37
诵读经典古诗文就是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打造学生的文化气质,开启学生的智慧。教师应着力创设活动情境,引领学生感悟经典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达国家都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知名高校更是将学习东西方的古代经典,作为培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经典影响力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人文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审美水平,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重视国学经典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文章分析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与整合策略,以期为相关的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需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读本,而《中庸》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本文原本期望借助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一书的结构系统来加以成文,后因本人实在才力所限,只有将自己在品读《中庸》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系统的零思碎想加以整理,以期点滴心得。  相似文献   

10.
丁一厚 《现代交际》2011,(3):99-100
毕业后基本上在本地乡村工作的师专生在阅读世界性、全国性的经典美文的同时,要读点乡土经典美文。这样有利于师专生走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师专生了解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有利于师专生加强修养,传承地方文化。学校应该编写素材,并通过多渠道组织学生阅读好经典。  相似文献   

11.
吕海珍 《现代交际》2022,(12):115-120+124
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文明的信仰指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和精神血脉,因此要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播。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分析大学生“文化失语”现象,重申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设置用英语讲中国文化的课程,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既体现学习英语的教学目标,又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当各地少年儿童争相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时,当代大学生则“反其道而行之”,日益表现出他们的“天真童趣”。广州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学校图书馆借阅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日本漫画故事《名侦探柯南》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在借阅量前20住排名中,漫画和武侠小说占据一半。而教育部曾指定的“大学生必读100本书”,包括《论语》、四大名著等,则无一上榜。看来失望大于希望。  相似文献   

13.
今年11月25日是西方的感恩节。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愫,感恩是一种人性的光辉。经常有人说西方才有感恩文化,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匮乏感恩文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国人对知恩图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鼓励语文教育将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到重要地位,鼓励小学生积极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国学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国学经典诵读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精神文化,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甚至对提高小学生智力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教师和学校应积极配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国学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从小学阶段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15.
朱昱 《现代妇女》2014,(10):292-293
20世纪90年代,“红色经典”这一概念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而由央视播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将视线引向俄苏“红色经典”。在此背景中,抛弃对俄苏“红色经典”作品的偏见,将其放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讨俄苏红色经典的生成背景成为一个诱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书摘》2008,(10):F0003-F000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由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画说经典—中华历史传世故事丛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偏向语言能力的培养,一些外国人由于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日常交际中存在说话不得体而导致交际失败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立足于传统文化,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汉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文化传承、育人与传道授业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的传统与特色、人文与风情、智慧与思想,校园是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栖息之地。文化育人旨在内化价值引领,引导人走向真善美,是爱与责任的融合,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有助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的追求与实现。通过对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感悟,挖掘校园文化的独特价值,体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对多种途径探索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文化”在儒家思想阐释和衍发下,显示出了独特的内涵,并在社会、生活、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宣传和运用。儒家“和文化”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用“和文化”加强大学生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