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去,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城镇化绿色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乐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相似文献   

2.
通过走访7个典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调查了50多个社区,研究发现,制度资本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同时,还发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等五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场以人为中心,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包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高效包容、制度经营与制度资本更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文章还从制度创新角度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指出: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一论断说明,中央已把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难题,视为超越一般性的具体问  相似文献   

4.
河南就近城镇化中的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载体,是改变河南城镇化建设滞后和缓解城镇化发展失调等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南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如人口和产业"空心化"、聚集效应不足、就近城镇化乏力等,它不仅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造成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家庭完整、扭曲家庭关系,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跑偏沦为"半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重大风险。小城镇"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长期推行城乡有别的体制机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优先发展工业与城镇特别是大中城镇导致大中小城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失衡以及生产力布局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遭遇二元体制阻滞的扭曲体现。要化解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必须抓住就近城镇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镇化,通过得力措施,切实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发展涉及土地和人口两种资源要素的再配置。保障农民权益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核心要义。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下农民的身份限制还没有完全消除,以及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彻底,我国农民在实现土地财产权益、与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在现阶段,要不断完善和推进实施居住证制度,为实现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过渡、做准备;要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关系城乡转移接续等。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形成了诸多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万丰模式、南街村模式和赣州模式等,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则呈现出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存在准城镇居民、城镇经济有所发展但产业支撑不足、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发展态势多元但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支撑能力增强但城镇化质量偏低、核心城市发展迅速但辐射能力弱等态势。只有做好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性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保证进入城镇的农民有稳定的就业,充分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城镇化",农民未及时转变为市民的"伪城镇化",产业与城镇不结合的"被城镇化",缺乏绿色先行的"不可持续城镇化"。当前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沈超 《南方论刊》2014,(4):9-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城镇化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新型城镇化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发展需要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网络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区域内部要素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注重并发挥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乡村工业嬗变与“自下而上”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乡村工业的迅速崛起。 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工业化动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新的城镇化模式,这 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资金积累,而不是由中央政府通过 国家计划予以安排;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及其向城镇的聚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 并在广大城镇积淀了大量“外来人口”。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发展完全由国家计划来 推动不一样,这种新的城镇化机制被有关研究总结为“自下而上”的城镇化(urbanizat ion from below)。本文认为,乡村工业只是“自下而上”城镇化在特有体制与发展背景下的一 种实现形式,其普遍性受到多方面制约,“自下而上”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来自并取决于生 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一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广西城镇化发展存在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方式粗放、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等问题。为改变现状,广西应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实现城市群"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赵华 《人文杂志》2023,(1):12-17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标志性体现。数字经济通过组合效应推进城镇城市共同繁荣,通过匹配效应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结构,通过学习效应为城市经济实现创新驱动,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通过集聚效应创造持续韧性的城市魅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需要在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宗旨下,构建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推进既有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公共服务数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数字化嵌入。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中福建省县域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偏重城市的建设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供求与配置之间严重失衡等问题,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被制约。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将公共资源更好地在以县域为单位的中小城镇之间分配,对缓解大城市与城镇的公共资源短缺压力至关重要。我们以福建县域公共资源配置主要特征为出发点,以南平市建阳区的数据为例,比较分析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与社会保障四个领域公共资源配置的具体状况,说明县域公共资源配置的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均衡配置县域公共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困扰与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但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村金融体制不配套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从创新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分类建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入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道路是以低碳创新为动力实现城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当前,缺乏低碳创新意识,低碳规划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高碳排放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模式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低碳创新为重要理念加强新型城镇规划,以低碳产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为关键加强低碳能源利用,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治理,以低碳生活方式创新为保障构建低碳消费型城镇。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指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以“三农”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为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本身便蕴含着城镇化产业、生态、文化等元素,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乡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城镇物理外观的变化,更是人与社会的深刻变化,在现实中难免遭遇到思想观念、城镇户籍、建设用地等各种瓶颈。为了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人本理念,从重空间城镇化向重人口城镇化转变;完善户籍制度,实现城镇公共服务惠及农业转移人口;科学制定规划,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功能与使用效率;优化城镇形态,增强城镇与农业转移人口需求的适应性;改革财税体制,为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动力;培育开放包容精神,促使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