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信仰为儒家思想的合理定位提供了可能。而以西方宗教优先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儒家争取价值地位的做法,无益于真正把握儒家思想的实质。仁构成了孔子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力量。孔子对仁的超越性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道德信仰性质。从孔子行仁的方法和行仁的途径来看,儒学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不同。儒家哲学既不属于宗教信仰,也不属于理论哲学信仰,它重在道德方面,故此属于实践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的政治文化观中有着极为浓烈的崇古情结。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混乱 ,立志对社会进行改造 ,历史文化信仰成了他创立救世方案的丰富资源。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构造了一个向后看的乌托邦———有道之世。在这个有道之世中 ,孔子一则认同了等级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二则制造了一个圣王修己治国的政治神话。为了使社会回归 ,孔子提出了一个“克己复礼”的社会改造计划 ,即通过对人进行道德改造使人的本质得以恢复 ,从而达到救世的目的。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学弘扬了人的道德价值 ,但却把等级制的“礼”视为价值的核心、“百世不变”的古“道” ,从而使道德沦为政治的工具 ,也使人的本质为等级制所扭曲。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方人的发展出现了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关系失衡,并凸显为价值理性的逐渐失落与工具理性的相对张扬。由于道德信仰失落而表现出来的道德低度化所造成的现代人格分裂,是造成现代中国精神问题的根本原因。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伦理思想史上的方法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人的本质力量,既具有目的意义和价值,亦具有工具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费希特的道德宗教观与人性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费希特早期、耶拿时期和晚期的宗教哲学思想 ,指出费希特的先验哲学从不反对信仰上帝 ,而是不同意传统神学对上帝的解释。他在耶拿时期形成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泛神论是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理性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他晚年试图把知识与信仰、道德与宗教结合起来的主张 ,既有辩证法道理 ,也有宗教热情。费希特所阐述的道德宗教之理念 ,维护了人在信仰宗教时理应具有的尊严 ,对西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而农村群众的信仰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为人提供终极的意义和价值支撑。为此,加强对农民信仰的积极引导,以从根本上为农民的道德提供终极的支撑力量,提升农民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中隐逸题材的出现是元代文人从自己悲剧性人生遭际出发,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产生怀疑并进行反思的结果,表现出一种"人"的觉醒的主题。具体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索,对道德自我完善标准的重新认识,追求达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操的建立需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去加以指导。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崇高的道德理念是后人思想前进的动力,滋润着每个时代人的心田,对当代乃至后代如何做一名“道德的人”,起着指引人们道德信念的方向的作用。孔子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全面具体,在道德信仰、道德尺度、道德形式上都彰显着中国传统德育的精神理念,积极挖掘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及其深刻内涵,吸取精华因子,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认为通过对传统的再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就可创造新的价值。西方政治思想的真正传统即是能为人实现其根本(也即人之为人)提供可能性,而这只有在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中才被体现。人的条件就是她的具体论说。  相似文献   

10.
埃兹拉·庞德与儒学的不解情缘可以用“一以贯之”来形容,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遇之感、信仰之重、重生之恩。庞德对儒学的痴迷,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儒生”,并使其在西方视域下建构了庞氏儒学。庞德与儒学的不解情缘贯穿于他多舛的一生,他追求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将儒学作为医治西方社会道德危机、心灵腐朽的良药,因此他发出西方社会“亟需孔子”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在形式上,幸福表现为个体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内容上,幸福具有道德意义,即个体必须以道德的手段来获得幸福。由于情感是支配人行动的动力系统,故追求幸福的行动必然受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因此,激发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与幸福的关系以及激发道德情感、涵育大学生幸福观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天"及"天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所预设的道德彼岸."天"及"天命"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在西周初年,其道德内涵则因周公而确立.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天命"思想,使"天命"由眷顾天下的统治者进而惠及每一个有德者.个体"体天命"的过程亦是"天命"的道德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孔子和捷克的夸美纽斯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过精辟的见解,最早提出了正直持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践以养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夸美纽斯有关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阐发。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作为认识来源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不断开拓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的考查评价,也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注重发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要注重与个体性功能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从武术运动的内涵出发,指出了武术运动对塑造现代人个性特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满足现代人的运动需要,二是有利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三是有利于培养人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四是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五是有利于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六是有利于培养人的参与意识,七是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儒家思想系统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孔子开始,赋旧义之君子以新意,发以德致位之意,明政治道德合一之旨,树立了一种君子道德政治合一的德治理想政治秩序。这种道德政治合一、以德领政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中被进一步发展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种道德政治一元化的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政治在发展中一直遮蔽于道德的形象之下,政治道德化;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依托于道德广泛的社会作用面,政治被价值化,其作用也被泛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派的精神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派是现当代西方反传统、反理性的产物 ,他的审美形态是面临虚无深渊的“荒诞”。以往人们常常侧重于阐述现代派的怀疑一切的叛逆精神 ,缺乏对现代派重建精神家园的不懈努力作深刻的把握。本文试图以海明威和加缪为例注释现代派作家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天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孔子德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合乎当时实际的人才标准 ,确立了德育首位的思想 ,摸索出了一些道德修养方法 ,因而他培养出了不少为后人称赞的人才。他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