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一个对宗教经典十分熟悉的学者型作家,许地山在他的小说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宗教意象,他的作品中艺术与宗教可说是互相缠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他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和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来探讨人生,并借作品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三者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具有政治化的特征,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的政治学家,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确立的政治学原则延伸于自己的经济思想中。洛克的经济思想包括财产权理论和利息货币理论,在财产权理论中,劳动财产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有限的财产权与无限的资本积累之间的裂痕反映了洛克复杂的政治心态;在利息货币理论中则渗透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具有政治化的特征,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的政治学家,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确立的政治学原则延伸于自己的经济思想中。洛克的经济思想包括财产权理论和利息货币理论,在财产权理论中,劳动财产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问、有限的财产权与无限的资本积累之间的裂痕反映了洛克复杂的政治心态;在利息货币理论中则渗透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公关与人和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学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出没于国际舞台的,但在今天,它已成为“红角”,普遍受到青睐。孔子忠恕之道,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忠恕精神与公关思想,何以有其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原因在于,自有人类社会,便有公共关系,也就一定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在研究公关这个与“人”同生共长的社会问题,只是没有把它挑明为专门之“学”而已。即是说,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固然是近现代之事,但它作为一种思想,则早已有之。什么是公共关系学,当代人们还在不断地给它下着定义,简言之,…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公众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公共关系就是协调各种公众关系,争取社会舆论支持的一种实践活动①。毛泽东同志虽然未曾对公共关系概念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过专门而明确的论述。但是,在他的论著中确实闪烁着耀眼的公共关系的思想。毛泽东的公关思想见诸于他众多的著作内,自觉于他的社交实践中。一、毛泽东公共关系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指曲:“我们的政策,不光要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创作的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及妇女问题一直是老舍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 ,并构成了他文化批判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对男权至上的传统伦理道德给予了痛击和嘲讽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因袭也使老舍思想中自觉不自觉地残存着男权意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 ,老舍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性思考 ,女性要获得独立与解放 ,不仅应克服自身弱点 ,还应与社会进步一起考虑 ,盲目趋从时尚 ,只会酿成更大悲剧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图书馆员,尤其是流通馆员应具有自觉的公关意识,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治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第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了“矛盾之说”,从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了“矛盾”范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到矛盾规律的一些方面,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关于“矛盾之说”的辩证性质,我已另有专文论述。本文仅就韩非思想体系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和思考,到其晚年才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研究费孝通的思想也便是研究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在寻求“从实求知”地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余,费孝通思想中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以超越自我,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这成为费孝通晚年思想的精华。理解费孝通思想的途径或许有多种,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是一捷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公关课与“两课”之比较康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除少数设置了公共关系专业外,大部分是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开设了公共关系必修课或选修课。考察公关课师资,我们会发现相当多的兼职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教师队伍。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对高校公关课...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自学、社会教化等途径,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只是略知皮毛,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存在非理性态度及重言轻行和言行不一的现象。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现实矛盾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墨子>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复杂的"命"观,没有看到儒家的"命正论"因素;同时对儒家"命定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儒家的"命定论"核心观点是,富贵穷通是由"时"、"命"决定的,面对选择人不应患得患失,而应"行其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实现"仁者"、"贤者"、"圣者"的高贵价值,<墨子>指责的俟命殆事并非儒家"命定论"的应有之义.<墨子>的偏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命定论"具有负面效应,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儒家后学也有将"命定论"引向消极的弊端;同时墨家自身理论目的是社会实践,而非理论探讨,使之无暇对儒家命观进行细致的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尽量缩短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关意识上与西方公关思想有很多一致性,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公共关系在理论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上,呈现出复杂性。因此,商业公共关系要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公共关系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清代浙东学派经史文三位一体,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而且有文学上的实践,章学诚即为其中之集大成者。以《文史通义》为考察对象,相比于浙东先贤,章学诚在对经典的引用与表述中,更加注意六经之间的互通,对六经的表述趋于细化。相比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对史的重视则更多在于理论的提升方面,“六经皆史”极大提高了史学的地位。章学诚的文学思想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将经史引入文学,体现出杂文学的特质。章学诚的文学创作亦体现出经史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思想方面,李塨在继承颜元“气在理先”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在事中”的唯物一元论宇宙观;在认识论上,李提出了“行先以知”的观点;在伦理观上,李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在鬼神观上,李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主张敬重鬼神;在人性论上,李塨主张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17.
李兆洛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通"学研究,主张经世致用。他在安徽凤台任知县期间,坚持治世求效的原则,在县治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赫的政绩;他在江阴暨阳书院执教期间,秉持育人求用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经世之才。他将治学与治世、育人相结合,在从政与执教的社会活动中,践行了博学与致用的学术理念,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功地展现了一代"通儒"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18.
儒家法律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积淀,以非传统的表现形式寄寓于我国现代社会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实践于中国法治社会的承接力量,也是现代民间法形成的重要渊源。儒家法律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本土化开辟了人文法治的道路,因此深刻挖掘儒家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差异性是儒学人伦的根本原则,体现在三纲五伦等传统的人伦规范中,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认同,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近代以来,儒学人伦差异性原则受到源自近代西方的平等性原则的巨大冲击,三纲五伦等传统人伦规范受到激烈批判,但也有很多学者对儒学的人伦传统加以反思,寻求其与现代伦理接轨的契机。我认为,儒学的人伦差异性原则源自人际关系的实际,在今天仍然有继续存在的生命力,但在对差异性原则的内涵理解与应用范围上应当予以新的诠释,使之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状况,提出了方向相异的哲学伦理学说。孟子认为仁爱是处理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具有决定性意义,并把仁爱与人的本性相结合,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则强调礼作为规范对界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存在的重要性。他将礼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出了性恶论。孟子和荀子的不同思想,表现了先秦儒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中国传统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