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推介了以讽刺诗人罗绍书为个案的、研究讽刺诗的学术专著《罗绍书的审丑世界》;它充分肯定了该书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学术价值:著者对审且是讽刺诗的美学内蕴的观点;全书理论框架是“自内成长”的;著者对讽刺形象“他者化”的五种程式的概括;著者对讽刺诗所作的哲学和美学的应定;本书运用“关系”与“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及著者对讽刺诗如何写作的提示。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版)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部专著.该书由多名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绪论以及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从总体上介绍了该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学科构建与发展篇分析了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音乐学习心理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相应的课程设置、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建构、音乐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音乐教师心理篇则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发展.综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史带论、理论阐释与实证个案相结合、注重本土化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在努力地去探索着、去做着、《绿野沉思》引发的有我感情的波动,更有我理性的思索。感情的波动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回回,我热爱我们的民族,任何有利于它发展的文化研究和思考都会牵动我的情感,而理性的思考则是源于对这本书自身价值的思考。文章,各有各的作法,读者,各有各的读法。读完李佩论先生的回族文化论文集《绿野沉思》(以下简称《绿》),我认为《绿》的基本价值在于它对回族文化的研究和开拓,最根本的价值在于爱国与受民族两种精神的高度融合。或租或细的理论则是每项研究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的必然。读这本…  相似文献   

5.
刘正国的《文艺创作要论》是一本自出机杼的研究著作。著者的知识准备比较充分 ,对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都经过了认真的材料积累和学术思考 ;化解前人的理论成果比较到位 ;以“要论”为书名 ,旨在抓住文艺创作的主要的基本理论而深言之 ,在这些“要而言之”的理论述说中 ,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思想的闪光点 ;该书对作品的分析也细致到位。  相似文献   

6.
哲学:刨根究底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论述了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刨根究底 ,并展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五个方面 :对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的检讨 ;对研究对象自身融贯性的探索 ;对以往研究者视角的转换 ;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研究者的有限性的考察 ;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媒介物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余嘉锡《古书通例》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周、秦、汉代书籍的题名、著者、编撰、附益等体例,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学著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疑古之风甚盛而文献辨伪方法未周,余嘉锡结合少量出土文献,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前人和时贤有关成果,加上个人长期研究古文献的知识积累,对古书体例作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古书体例及其成因,为史料学和文献辨伪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重新认识早期图书馆形态提供了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证明了该书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使该书成为认识古书体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理性主义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其内心世界变得荒芜苍凉。因而在崇尚理性的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关注自身内心的丰富和充实。而文学无疑对软化心灵起着重大作用。弗洛伊德从本我无意识的升华等方面说明文学对于人类心理的救赎,而亚里斯多德对此也有相关论述;荣格则以集体无意识所流露出的原型等方面表明文学根基于原始从而使得人类心灵归于家园,这在柏拉图、海德格尔等古今大哲中也有类似描述。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