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府"一词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过天府的称号。但现在"天府"一词几乎成为了成都平原的专称。本文通过对《天府的记忆》一书中记载的成都厚重历史及优越的地理区位进行简评,在赏析此书的同时并对成都天府之国地位难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地名称谓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燕冀平原、巴蜀地区、江淮以南、太原附近、闽中和盛京.关中平原以其地形险要、地势平坦、土地肥美、物产丰富、水运快捷及其便利的灌溉、繁荣的经济首称"天府之国".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五代以后,关中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不保,"天府之国"的雅称被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褫夺.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多次有效的开发,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终于在唐末之后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当前,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已敲响了警钟,四川(成都地区)应更多地吸取关中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3.
盘点     
①成都:有"天府之国"之称,富足、悠闲、快乐②杭州: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经济发展快③青岛:海滨城市,舒适度高④大连:有美丽的大海,足球之城⑤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相似文献   

4.
战国晚期李冰创建都江堰后,至秦末汉初,西蜀初具“天府”框架,迄东汉晚期被公认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为“天府”之母。都江堰的交通水运、自流灌溉、防洪、行水输沙、水养殖业、水碾业等功能,及水资源对手工业的促进等,高度繁荣了灌区经济。民众劳动轻松,生活休闲。“天府”为历代统治者的调粮宝库。都江堰从根本上促进了“天府之国”休闲文化的高度发达。  相似文献   

5.
田青 《老友》2005,(11)
到中国旅游的人如果不到四川,看看天府之富,九寨沟黄龙之美,剑门关之雄,青城山之幽,尝尝成都之美食,是一憾事;如果到了四川,不去看看峨眉之秀,更是一大憾事了。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咏赞过峨眉山。苏东坡曾说:"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这里的"嘉"指的就是峨眉乐山风景区。郭沫若称峨眉山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0,(1):58-60
成都是府。成都是天府。天府的人好安逸。 府,原本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也指管理文书或财物的官员。周代官制,设有“天府”一职,“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看来是给周天子守库看家的。所以后来,天府也泛指皇家的仓库。天子富有四海,富甲天下,皇家的仓库通国库,自然是要什么有什么。  相似文献   

7.
甘肃麦客以其极端的吃苦和耐劳,支撑着曾号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农区的富庶与繁盛。论文以大量可搜集到的零碎文字记载为依托,试图还原一不为正史聚焦的几乎被当代史完全有意无意失忆的特殊群体之存在断面。  相似文献   

8.
成都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开放、包容,成都的文化或天府文化的特质就是兼容,这一文化特质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章从民族学角度进行探讨。从民族大格局看,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西南边疆和内地的桥梁,尤其是在汉藏交流中起着连接枢纽作用。成都地处青藏高原山前地带,青藏高原孕育和滋养了天府文化,而移民与文化复合性造就了天府文化的兼容特点,兼容使得成都成为连接汉藏民族的重要枢纽。今天,成都的连接枢纽功能正日益加强,这对于成都和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所提供的机遇与不足.其次研究了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应抓住的几个重点:一是以西安为中心,对西安进行重新定位;二是以产业为依托,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五大产业带;三是以<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拓宽陕西南北经济大通道;四是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成员城市所在省的发展战略;五是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树立泛关中城市群的概念;六是以机制创新为手段,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最后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其发展趋势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关中城市群"→"泛关中城市群"→"黄河中游三角经济区"→"黄河中游五角经济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同学"一语在世俗、道教和佛教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同学"之称的源流演变.指出现代汉语中的"同学"之称为中土文献所固有,并非来自佛教文献.但它能够古今承传历久不衰,宗教文献(尤其佛教文献)中"同学"称谓用法的流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延续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