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聪颖 《兰州学刊》2014,(1):63-67,162
陈寅恪先生所著《柳如是别传》对柳如是与松江名士的交谊考证甚为详备,但也有待发之覆:陈子龙、宋徵舆、李待问等名士是否曾同在柳如是处宴乐?李雯之《与卧子书》究竟作于何年?《柳如之轶事》所载杨宋爱情之内容是否属实?柳如是与宋辕文是否同庚?这四个问题表面上各自独立,实际上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解决第一个问题同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均是考订陈子龙与宋徵舆何时定交;厘清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才能较全面地重现柳如是与宋徵舆的情路历程;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均源自对《质直谈耳》所载故事之真实性的怀疑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能对《柳如是别传》有所补充和修正的。  相似文献   

2.
《柳如是别传》为陈寅恪一生最后一部著作,为陈寅恪构思、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著作(从开始构思到最后完稿前后达二十余年,仅写作就长达十年之久),为陈寅格所有论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著作(大大超过了他早年的三部代表作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之总和,这三本书加起来不过四十多万字,而《柳如是别传》则多达八十多万字,几乎相当于前三本书的两倍),为陈寅恪本人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为陈寅恪所有论著中思想内涵最深的一部著作.这五个“最”足见《柳如是别传》的非凡价值。但这只是就陈寅恪…  相似文献   

3.
陈寅俗虽无研究《红楼梦》的专文,但在其他论著中,特别是在《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红妆研究论著中却反复提及《红楼梦》。他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评价方面,认为《红楼梦》是大事均有所本的写实之作,后四十回亦为曹雪芹所写,全书结构不够精密等。二是在红校研究方面,经常以《红楼梦》作为参照系,将其所赞颂的历史上的真实女性(如柳如是及《再生缘》的作者陈瑞生)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进行比较,从而寄寓自己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等诸多情怀。  相似文献   

4.
汪广松 《学术探索》2006,(4):114-117
胡适与陈寅恪晚年都各自完成了一部重要的口述著作,分别是《胡适口述自传》和《柳如是别传》。从麦克卢汉的媒介观来看,胡适是热媒介文化代表,而陈寅恪是冷媒介文化代表,《胡适口述自传》是一种热媒介形成的著作,而《柳如是别传》则是冷媒介形成的著作,它们各自表达着不同的媒介文化意义。这种情况的形成,与两位学者文化知识结构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胡槻,《全宋诗》小传云:"字伯圆,庐陵(江西吉安)人。铨孙。"(第54册,第33796页)录其诗《赠刘升之蛰龙岩》一首。李裕民著《宋人生卒行年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3页)把胡铨之次子胡澥误作"伯圆",胡槻、胡榘实为胡铨长子胡泳之子。胡槻字号,据汪森编《粤西诗载·粤西丛载》卷二"穿山题名,庐陵胡仲威伯圆,约张维翰和甫陈次贾倪俊孺来游嘉定五年(阙)月"之  相似文献   

6.
《柳如是别传》又名《钱柳姻缘诗释证》,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先生最后的一部著作。全书共约五十万字。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陈寅恪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妥善的照顾,使这位早年双目失明的学者的著述工作,从未中断。对此,他曾多次表示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陈寅恪先生于1969年逝世。他在去世前用了十几年的工夫,研究了大量明末清初的史学、文学材料,终于完成了《柳如是别传》,这种学术钴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蒋帮的一些无耻文人,政客,因为陈寅恪先生十多没有发表文章,便大谈他的晚年遭遇,并借此进行反共宣传。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就是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使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重新得到贯彻,《柳如是别传》也将整理出版。我们特地选登它的第一章,供读者了解这部著作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研究,历代多谈其自然平淡的方面和豪放、隐曲的表现,而对他充满幽默、谐谑之趣的诗文论及甚少。此类诗文,诸如《五柳先生传》、《责子》、《形影神三首》、《挽歌诗三首》、《自祭文》、《赠羊长史》、《归去来兮辞》、《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止酒》、《乞食》、《读山海经》  相似文献   

8.
《柳如是别传》是一部亦文亦史的奇书巨著,贯穿全书的心理分析,鲜明地体现了它的文学创作之特点。陈寅恪“以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塑的眼光和精神”,与三百年前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通过考今典和释古典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将钱柳因缘诗章“辞锋针对,思旨印证之微妙”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现了明清鼎革之际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  相似文献   

9.
对柳如是的研究历来多集中在其青楼出身和传奇人生,对其诗作风格与明朝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之间联系的系统考察并不多见,本文着力于阐析明朝文学尤其是吴江女性文学、钱谦益文学观点对柳如是的影响以及柳如是诗作风格所体现的明末文化的个性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间 ,高士奇刊布他所录存的“菊 ,南仲两公诗稿及姚承旨、王学录原序”。经考查 ,《菊集》录南宋游士高翥诗 ;附录《林湖遗稿》十九首 ,乃高翥之侄高鹏飞诗 ;《菊集原序》 ,元人姚燧撰 ,就姚之行踪、年代、官衔看 ,与《姚燧年谱》所记相符 ;《林湖遗稿序》 ,南宋人王撰。此序“束文”判为伪作 ,然束氏所论无实据 ,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末附“钱氏家难”,略说:牧斋(即钱谦盖)逝世后,由于族人逼债,柳夫人缢死荣木楼,得以保钱氏一门不致倾家荡产,颇为时论所推许。顾苓《河东君传》,“宗伯(指钱谦益,下同)薨,族孙钱曾等为君求全(采按:此句有语病。应云“向君求全”),要挟蜂起,以六月二十八日自经死,……呜呼!今而后宗伯之语黄门,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梁启超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康梁讨论会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前夕,我将此《遗稿》贡献给各位专家学者,期望在康梁研究上取得新成果。《遗稿》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四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学,后来参加革命,又南下到湘北。1956年,母亲到武汉来看我,将这部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交给我,说是父亲叫给我的,是梁启超的著作。由于我多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加以长期以来,学术界许多人对康梁持批判否定态度,我一直未翻阅也没有重视这部遗稿。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解放思想,出现  相似文献   

13.
由《嘉定年鉴》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嘉定年鉴(2007)》已面向社会公开发行。2007年卷《嘉定年鉴》是1991年《嘉定年鉴》创刊以来的第17卷。年鉴忠实地记录了2006年度全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  相似文献   

14.
论柳如是诗词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历代女子的诗作,柳如是的诗词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境界,主要表现在独立自主的人格美、博大的爱国情怀、现代意味的爱情观等方面,这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柳如是特殊的乐妓身份及个人生活环境,是其诗词美学价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术》2007,(5)
陈寅恪先生秉承自己思想与学术自由的追求,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满腹才学,在晚年费十年心血完成了学术巨著《柳如是别传》。是书为我们解读这位曾被视为"乱世名妓"的才女,提供了可供参阅的标本。把这位恃才傲物而又大义凛然的传奇女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尝试后集》收录了胡适《尝试集》外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更多诗篇则是从胡适日记、遗稿中辑录的,当时未曾公开发表。这些诗歌是胡适的抒情谴怀之作,展示了胡适特殊的情感世界。从《尝试后集》看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我们对胡适思想和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有“写妓女”的文学当自《霍小玉传》始。唐人小说中写妓女的作品甚多,但 其思想和艺术,都不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虬髯客传》。及至宋、元,写妓女的话本便在市民和 普通百姓中流传了。明代写妓女的文学,在观念上有了新突破。曾朴的《孽海花》,应是在中国帝制 的封建社会里写妓女的压阵之作。妓女中最早创作文学作品的是六朝南齐时的苏小小。唐代妓女 人多,诗妓也多。宋代妓女中能诗而又有志气者当推歌妓严蕊。明代妓女中出现了散曲家。在妓女 出身的文学家中,要算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最为有名。她的作品,为妓女写的文学作品作了很好的终 结。“写妓女”的文学和妓女写的文学,都是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钱柳因缘”体现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人生契合与碰撞。而没有柳如是,也就没有钱谦益的“诗史”桂冠。这就形成“钱谦益现象”的主要内涵。“南移”则指“诗史”诗人的籍贯转向南方。本文探讨钱谦益获得“诗史”桂冠的条件,并分析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若干原因。  相似文献   

19.
《嘉定镇江志》嘉定镇江志,是现存镇江府志中最早的一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据阮元家藏写本校正重刊。此写本“乃乾隆六十年宣城张木青所赠之书,嘉庆间进呈内府,又录两付本”(阮元:《重刊嘉定和至顺镇江志序》)。嘉定镇江志写本未著撰人姓名,因《文献通考》中著录此书称宪或卢宪,知是卢宪  相似文献   

20.
跋二首     
跋次园书曹植《洛神赋》人有壮时好之而至老弥笃者,我与曹子建之《洛神赋》,盖如是焉。尝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非魏武之雄才大略不能道;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则非陈王之铄心绣口不能咏。尤以《洛神》此赋,实为屈子《九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