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文学知识丛谈》(以下简称《丛谈》)是一部文学样式的演变史。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诸种文学样式的兴起和演变,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历史现象,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仿粦、陈宁江、陈方晨三同志从纵的文学发展的角度和横的文体演变的联系着眼,又从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评述落笔,也就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分析其继承与创新的所在,介绍其作家与作品的成就,给读者以发展的观念和系统的知识,这就不止是一部通俗的知识丛谈,也是一部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体兴衰史了。  相似文献   

2.
该学术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6人,教师平均年龄不足45岁。学术带头人为刘晓明教授。该学术团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目前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点2个,中国古代文学是广州市A级重点学科。团队成员重点围绕古代戏剧学、古代诗学和古代小说学展开研究。(1)中国古代戏剧学。重点探讨戏剧及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侧重研究剧种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戏曲文本与民俗之关系、戏曲文本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戏曲题材的来源及其演变等。(2)中国古代诗学。侧重诗学发展史、唐…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题材的剧本,在我国古典戏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明、清三代的杂剧和传奇可称为历史剧者,居过半强”,“这些历史剧的题材范围之广泛,也是惊人的。它几乎包括我国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它表扬了可歌可泣的忠贞侠义的行为,也描画了贤士独行,文人逸事和勇敢而智慧的女性。”(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的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老一辈剧作家开创了我国新编历史话剧的新时代,使历史题材的剧作在新兴话剧领域一开始就生机勃发,颖姿动人。延安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别开旧剧改造的新生面,为解决新时代、新观众与旧的传统戏曲的矛盾提供了成功改编历史戏的新范例。这一切,为新中国的历史剧创作积累  相似文献   

4.
<正>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创作和演出繁盛,引起时人在理论上的关注。元人在戏曲史论、戏曲功能论、戏曲创作论和戏曲表演论等重要的理论层次上,就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从史论层面看,当时的曲论家们,在勾勒出一幅元代杂剧发展史轮廓的同时,反映了他们的戏剧史观和对中国戏曲史的认识,在元杂剧史乃致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上,做出了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一、“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辩证意识与雅俗之辨作为一代戏曲的元杂剧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对前此艺术样式有  相似文献   

5.
论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楼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国无数历史文化遗迹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历史衍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戏楼建筑化的趋向完备,不仅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大体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它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繁荣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中,同一时代的不同文学样式之间总能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而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审美倾向,在唐代的文学创作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于唐代诗歌高潮中兴起的唐传奇,在创作主体以及创作方法上都受到诗歌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横向的比较,从题材选择和诗笔的运用等方面探讨诗歌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出现的戏曲研究论著中,郑传寅先生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学博才高,力厚思深的佳作。全书把古典戏曲放在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在民族意识的深层触摸戏曲艺术的脉博,从而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视野,较为深入地解决了某些重要的问题,是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全书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视角,对戏曲进行了不同方位的观察、审视,探索戏曲艺术在历史的行程中,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因而发展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它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且不说有众多的元剧题材被后来的各种戏曲所采用、衍化和改编,发扬着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就以元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来看,也不断地为后来的戏曲所汲取、改造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古典戏剧的优良传统。本文试就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寓言”的概念,指解放后一九四九年至今在内的全部寓言作品。中国当代寓言的历史分期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相同,即一九四九年至今,共三十余年。当代寓言的命运与中国其他文学样式的命运相同,它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我国历次政治运动和文艺斗争的影响,故我把它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划分为当代寓言的前期和后期。前期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哈萨克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与转型,其具体表现包括文坛出现了以批判封建主义、宣传文化启蒙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思潮,文学现实主义倾向浓厚,古典时期唯诗体独尊的文学格局被打破,小说、戏剧、散文、杂文、特写、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出现,文学发展态势由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与开放,显示了与古典文学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题材的艺术画廊里,往往有这种情形,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以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某些古典戏曲中,曹操是一个粉脸奸臣,到了郭沫若的《蔡文姬》里,却变成了一个贤相能臣;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一些古典诗词中,王昭君是一个悲切切的可怜女子,到了曹禺的《王昭君》里,却变成了一个喜盈盈的和亲使者。什么原因使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传文学发达,历史人物常常成为文学、戏曲等艺术描绘的对象。由于受不同时代的历史氛围、审美思想、道德评判、个性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很难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给当代影视改编带来很大困惑。尤其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呈现不同向度的矛盾,历来存在争议,在影视创作时,影视作者对其影视形象的定位就非常困难。《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大多直接或间接描写曹操这一人物,其影视形象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矛盾的面貌。从接受美学的维度看,曹操影视形象的塑造,正是影视编剧、导演、演员对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改编对于改革中国传统戏剧、丰富中国戏剧题材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分析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莎剧本土化的表现特点,阐述了莎剧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指出本土化是西方经典文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文学观念的形成,不仅基于人们对文学形态的认识,还与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息息相关。文章分析了我国文学形态与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阐述了20世纪我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性质到形态,从生产到消费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我国文学终于从古典走向了现代,完成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划时代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5.
明代前期文坛沉寂了一百多年,原因何在?传统的研究都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方面寻找原因,而忽略了对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因的探讨。但如果对诗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样式的嬗变历史进行考察,我们则会发现,明代前期,新旧文学样式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交替状态,文坛缺乏既具有生命力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样式。形式的贫困,限制了作家才华的发挥,这正是造成本期文坛沉寂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出现的戏曲研究论著中,郑传寅先生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学博才高、力厚思深的佳作。全书把古典戏曲放在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在民族意识的深层触摸戏曲艺术的脉博,从而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视野,较为深入地解决了某些重要的问题,是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全书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视角,对戏曲进行了不同方位的观察、审视,探索戏曲艺术在历史的行程中,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因而发展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新的祝角,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辽阔的思辨空间,对戏曲史上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十分注重、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它们把人物出场当作正面刻划性格的起点,创造了各式各样神色兼备、异采纷呈的出场样式。然而,人物出场艺术并非肇始于小说,也不是发端于古典戏曲,它始创于《史记》中的传记文学。《史记》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文学时代,以写人为中心,自然而然涉及到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问题。这部囊括了几百个人物的巨著,开创并奠定了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重视人物出场描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 ,自元末高明作《琵琶记》始 ,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 ,也使得明代的戏曲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作家流派 ,如五伦派、昆山派、吴江派、临川派等 ;二是在戏曲的题材、人物形象、语言、音律等方面都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既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 ,使得戏曲与诗文一样 ,具有了经典性 ,同时也由于其精致典雅后脱离了舞台 ,异化为一种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19.
悲剧、喜剧等本是戏剧文学的分类,但从广义来说,也可用来概括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本文拟从这方面谈谈鲁迅小说的特点.《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除个别篇目外,按题材性质和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和悲喜剧作品.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0.
"斩足"是晚明清初渐次发生在《西厢记》评点领域的一种文学现象,指砍掉第五本情节,收局于第四本第四折张生惊梦草桥店。在《西厢记》世俗唱演式微的情形下,文人圈内关于《西厢记》题材情事的强大解读传统逐渐显现其力量,"斩足"因而在评点这种极具文人质素的批评样式中发生。秉承唐宋以来前贤的解读思路,从徐渭到潘廷章等一系列评点家借明清之际的哲思盛风,通过"斩足"积极展现其对农耕文化下国人命运的深刻观照。这恰恰推动了古典戏曲文体独立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