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的主题意蕴深刻 ,从爱情、婚姻的层面上升到世间万物 ,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始终处于“围城”状态 ,并暗示了中国对异己文化的排斥和难以沟通 ,是一座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围城” ;它的语言幽默俏皮 ,极具讽刺性 ,主要通过文中各式各样的比喻来体现 ;它深刻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虚荣心 ,文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 ,深情缠绵 ,豪奢享受 ,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 ,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 ,而不是典礼的 ;是音乐与舞蹈的 ,而不是文学的。在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 ,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讲话》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中具有深厚的根柢。它所显示的唯物辩证法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光彩,它所提出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与传统的“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思想一脉相通,它也在更高的思想水平上以新的形式高扬了传统的伦理主义。虽然《讲话》全面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遗产,但它对其每一个方面都是有批判有扬弃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围城》翻译的文化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围城》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据此,就《围城》的两种译评,从译者的角度,重新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译者的努力与其翻译的策略是一致的。他们存有一种执着:全力保留和传达作品的“原汁原味”,不愿“妥协”,体现了他们忠实源语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8.
《围城》体现着特定的爱情伦理。通过对方鸿渐和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等人爱情纠葛的冷嘲热讽,钱钟书把他坚持的爱情伦理慢慢展示出来。《围城》的爱情伦理围绕本然、实然和应然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对爱情困境的客观叙述,表现了其主体意蕴;二是对荒诞的婚姻“围城”的热切关注,表现了其现实维度;三是对人生希望的执著追寻,表现了其理想主张。  相似文献   

9.
《诗经》体现了先秦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过程。《颂》表现出“神人以和”的审美特性;《大雅》中巫史一体的“史诗”体现了审美意识从“神人以和”到“礼乐之和”的发展;《小雅》中的“燕乐” 则典型地体现了“礼乐之和”的审美追求;“变风变雅”是先秦审美意识发展裂变的先声;《国风》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与百家争鸣后先秦审美意识追求现实美、自然美与自由美的多元发展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是先秦审美意识逻辑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文学 ,分析和掌握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会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 ,丰富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那么 ,怎样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 ,其追求弦外之音 ,像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 ,意境意味着“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  相似文献   

11.
唐代美学主潮,表现为审美理想的发展与嬗变。所谓“发展”,是指它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所一向追求的壮美理想(阳刚之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所谓“嬗变”,是指它将这一发展到了极至的壮美理想及时转变为一种新的优美理想(阴柔之美),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追求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握住审美理想这一发展与嬗变的过程,便是把握住了唐代美学主潮,便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美学思考与艺术实践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 作为一个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家的钱钟书先生,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却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钱先生早在解放以前,就曾出版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长篇名著《围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的《围城》,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的。它不象“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那样,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为着革命和理想召唤风雷的战斗色彩和内容;它所描写的只是“那一部分社会”和“人类”的生活,但人们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从知识分子们  相似文献   

13.
招安是《水浒》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与《水浒》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金圣叹曾对《水浒》进行了腰斩,使之成了“断尾巴的蜻蜒”。但仍然消除不了招安的遗迹。招安又是表现主题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爱情情感。因此,它构成了评价《水浒》的关键。本文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统一的文艺批评的原则,考查一下《水浒》招安之说的由来;招安政策在宋元社会所起的作用;招安情节在《水浒》中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招安有“理”的观点。和这观点相关的,又得出了征辽、平方腊是梁山英雄的功绩的结论。可能谬误流传,愿就正于学者与读者。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围城》幽默的审美特征 ,即喜剧性、情趣性、超越性和智慧性及其审美内涵 ,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审美态度上体现了对人对己不断完善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5.
《围城》属于叶绍钧开创的日常生存状态小说类型 ,其讽刺矛头主要指向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虚荣心与庸碌无为。《围城》所揭示的人类虚荣心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虚伪属于个别人的劣迹 ,虚荣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在这部小说中 ,就连西方哲人都不例外 ,平庸者表现得则更为突出。由于所参照的是超越时代、超越普通人的一种带有某种学术乌托邦性质的更高标准 ,作者对于生活中和自己笔下人物的态度 ,均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作品在轻松幽默的表层下隐含着忧愤之情 ,也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悲悯。钱钟书的“忧世伤生”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国”与“民” ,而是整个人类及人性本身。就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的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 ,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瞄准畅销书     
改革开放使得大陆上的中国人有了选择读什么样的书的权利。畅销书一词,也是这20年中慢慢地形成的."畅销"钟情于哪种书,似乎在冥冥中有些诡秘,好象不知是哪块云彩下雨。你看,《第二次握手》、《过把瘾就死》、《昨夜星晨》、《四世同堂》、《围城》......其间还时不时冒出个《廊桥遗梦》、《苏菲的世界》、《时间简史》、《学习的革命》......一位朋友启发我:"看看它们的演化是不是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略作思考之后,确实感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人(当然主要是读书人)精神追求的变化。当春寒料峭,…  相似文献   

18.
《湘君》由湘君的女恋人单叙,她乘舟北上寻找湘君。《湘夫人》由湘夫人的男恋人单叙,他筑室水中洲上等待恋人相会。二篇采用《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企慕情境”手法,是屈原失意前期的作品,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某些上层人物的爱戴、失望和希望。对二篇作了白话翻译。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其中“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历遭非议,被视为形式主义。本文通过对《词论》的全面分析,结合词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美学风格的整体把握,体现了艺术的本体精神。并由此出发,分析了词的形式功能,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体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美学,它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诗圣杜甫有什么样的“美学意识”呢?对这个问题前人已有论述,如屈守元《杜甫美学观琐谈》①、张志烈《审美情趣历史进化一例》②、何大江《杜诗的奇崛美》③、王启兴《杜甫人峡诗中所表现的自然美》④、姚菲《杜甫山水诗崇高美管窥》⑤、蒋均涛《杜甫对诗歌形式美的确认和追求》⑥、何根海《杜甫题画诗绘画美学思想刍探》⑦等等。他们的论述对开启杜甫诗歌“美学意识”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先锋作用。然而杜甫诗歌中丰厚的美学意识,不是几篇文章就能穷尽的,因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从新的角度去研究杜甫的美学意识。杜甫的美学意识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