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凌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特异的系列,这类形象蕴含着巨大而神秘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价值。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浮罗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克洛德的“信仰生存”包含着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梅哈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相遇并贯通的奇迹,并蕴藏着戏剧性的隐喻含义;他的爱情追求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信徒般的狂热和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具有生存论的和审美的特性,也鲜明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中信仰的彻底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李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44-346
克洛德和丁梅斯戴尔同为社会地位特殊的神职人员,他们具有众多相似之处,都拥有超凡的学识和毅力,信仰上帝,却涉足不被允许的爱情,然而在神性与人性的冲突之中,在爱情与宗教的选择中,他们对信仰采取不同取向来追寻各自的人生价值,展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透射出作者不同的宗教观和人生观,及两部作品中相异的创作基调和主题。 相似文献
3.
王月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85-88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尹翎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2-125
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相似文献
5.
沈江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8-51
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下,如何看待人与宗教的关联,反思宗教如何与人类共存?在人性与神性的现实思维框架下,建构一种怎样的内在逻辑,从而引导两者在世俗与神圣的交织中融合、挣扎、潜行?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现状的思想映射。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正确厘清宗教的功效与消极影响是宗教批判的价值所在。为此,本文试图正本清源,从宗教的产生、信仰的特质、人类自身的反思等视阈,以期解读它们的隐晦、深邃、现实的冲突与媾和等,并通过对宗教的反思与批判,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一座连接思想与灵魂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由著名的学者、神甫变成一个杀人的魔鬼的人物形象———堂·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 ,并通过他坎坷、不幸的一生 ,真实地反映出了法国社会1 6世纪人与宗教的斗争 ,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对峙 ,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 ,科学与神学的交战。但是 ,长期以来 ,爱斯梅拉达作为善的代表过于光艳 ,使得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作为恶的代表便处于次要的位置 ,部分读者只是片面地把他当做一个“贵族统治和反动宗教”的代表人物 ,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他是宗教力量的牺牲品。雨果在《海上劳工·序》中说 :“宗教、社会、自然 ,是人… 相似文献
7.
程雪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所展示的不是互不相容的个性冲突,也不是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爱情悲剧,它反映的是“一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的冲突”。作者力图通过对西方早期传统文化中的七重罪和危险妖妇的观点去解读剧本。 相似文献
8.
程雪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1)
《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所展示的不是互不相容的个性冲突,也不是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爱情悲剧,它反映的是“一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的冲突”。作者力图通过对西方早期传统文化中的七重罪和危险妖妇的观点去解读剧本 相似文献
9.
富士康"十二连跳"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合理、有效的管理不但关系着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为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人性假设"理论的重析,阐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走人本管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11.
肖四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55-60
艾略特对荒原世界的描绘,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追寻人类困境的解救之途.他最后皈依基督教,并不是为了将人引入宗教的逃逸中,因为他皈依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关注人的现实境遇与道德境遇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超越此在的神性启示信仰.他是为了在神性存在中言说人的存在,追求人性的净化、圆满、超越与升华.尽管他将人性的敞开设定在上帝存在的神学景观中,但他所描绘的是一种人主动向上企盼与神性存在、上帝俯身向下惠顾的和谐景观,并没有以彼在与永恒存在否定此在与现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陈治云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8-69
从麦克白夫人这一人物角色在《麦克白》全剧中的地位及作用出发,分析了麦克白夫人受到憎恶的不公平性及麦克白夫人背后隐藏的文化特点,揭露了麦克白夫人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对女性权益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单凌云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1,(5)
张爱玲的《传奇》以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乱世中的俗人,两性关系是作家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包含着作家对人性弱点的敏感透视和深邃洞察。从心理表象、两性环境、背景根源三个角度由表及里,探讨张爱玲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市民的人性悲剧及成因,揭示出张爱玲作品关注人性,从世俗与虚无的观照中透出悲剧性的哲学意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晓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在悲剧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30余部戏剧,创造了许多充满悲剧色彩但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角色,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时代的背景和色彩。主要对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进行分析,同时对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性的表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金朝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一般的教材、评论文章对克洛德形象持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本文通过克洛德性格发展的前后对比及克洛德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认为克洛德本质上是向善向上的。克洛德身居神职但首先是“人”,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真诚、感人。其恶变是宗教异化的结果,其悲剧是宗教教义压抑人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黄岳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3)
自从《社会契约论》问世以来,围绕着这部“奇书”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作为卢梭的阅读者,不断重新发现构成卢梭理论的各种“语汇”的指向,不断突破“前见”所构成的认知范围,是重读卢梭的主要工作。正如几乎每一名颠覆性的思想者那样,卢梭构建了与传统西方政治思想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污点》悲剧主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川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79-181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优秀、最具思想性,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世人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都致力于反思美国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因关注社会现实而具有深刻的批判色彩。《人性的污点》是其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当代社会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的不同生存状态。通过分析西方悲剧发展过程中对悲剧主人公的选择,结合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解读这部小说,以期能对该小说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孙瑜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3):93-95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和壁画当属永乐宫。永乐宫壁画可谓元代道教绘画艺术之典范。壁画中的情节设置及表现手法等均能表现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独特神奇的道教美学思想。从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角度,永乐宫壁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钟春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109-110
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在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一个走向了崇高的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邪恶的深渊.原因在于二人心灵内质的巨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爱情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谭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
专制政体、政治生态都有将君主神化以证明其统治权力不仅合法合理,而且不容侵犯的的基本趋向,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君王特别是开国君王,都不会拒绝甚至主动追求“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的神性。宋太祖却相当例外——虽贵为天子,却并不追求要将自己高度神化,除了个别时候对付特殊敌人外,他的人性、人情味很浓,并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体现。本文详细归类介绍、分析了这种以人性为主的精神气质及其影响,最后指出:在中国历时绵长的专制王朝中,宋朝的国家气质与众不同,其主要奠基者是赵匡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