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作品叙述了戏剧学校大院里的孩子木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巧妙地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表现了人性启蒙的叙事主题,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暴力狂欢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身处世纪末香港,黄碧云的小说致力表现暴虐、死亡、漂泊等主题。而这些主题的选择与确立都源于她在香港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在以爱情观为底蕴的小说中可以窥见的是黄碧云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3.
论《双城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力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小说表现出一系列的美学特征: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以及沉稳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一部以探索人性为主题的寓言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场想象的核战争为背景,以一座荒岛为故事场景,以一批儿童为主要人物,以递进式的主题表现手法,通过展示孩子之间矛盾的递进发展和暴力的递进升级,表现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TAI考试焦虑量表》与《考试焦虑原因和表现自我检查问卷》,对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进行调查,以探讨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程度、主要原因及表现形式。结果发现,考试焦虑程度存在年级主效应(F=4.199,P=.017);同时存在考试焦虑原因主效应(F=17.258,P=.000)以及焦虑原因与年级的交互效应(F=3.513,P=.002);此外,考试焦虑表现主效应极其显著(F=174.609,P=0.000),该结果表明,高一年级的考试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级;考试焦虑原因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不同;思维阻抑是高中生考试焦虑的一个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暴力救赎思想。本文将从《好人难寻》独特的叙述视角及修辞手法来探索小说意婉旨微、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同时,读者可通过解读这些文体特征来感受人性中的善与恶,领略奥康纳小说的独特的文体魅力,从而对人性的审视和救赎有更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9.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6,26(6):56-60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一方面因其对战争的政治层面的透视与表现而体现出革命战争观的政治认知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在战争与人性层面上凸显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伤害,以及对战争暴力的纯审美表现而体现出战争本体性的认知特征。这种战争认知特征的转向,不仅使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也使中国的战争文学体现出走向世界,与世界战争文学接轨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抗战小说的本体美学意识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美学意识是战争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之成立,来源于战争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和战争与人类潜在意识的契合。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的实现,则必须在战争本体的价值观念和美学价值观念上加以更新。新时期抗战小说本体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战争艺术、战争奇迹与战争暴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是较早在文学领域内展示男性在女权运动兴起时面临新危机和新挑战的作家之一。与传统小说不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表现了世纪初两性关系的新格局。通过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两性关系,特别是男主人公在婚恋中所处的劣势、遭遇到的困境,探讨了男权白日梦的破灭。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两性叙事视角并用的方式,精确地表现了20世纪初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男权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西游补》的主旨,虽然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批判社会现实,破情根立道根,但小说中透露出的潜意识焦虑同样值得注意。在与外部世界斗争受到阻挠时,主人公行者内心焦虑,行为延宕,并最终产生了幻灭之感,这种无名焦虑贯穿了小说始末。而受到焦虑情绪影响的行者形象,正是作者董说的自况。此外,《西游补》大篇幅的梦境描写,来源于董说的嗜梦情结和孤高个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西游补》成为了一部极具现代性,甚至有些意识流的作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树一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丛林猛兽》与《伤逝》在叙事技巧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两篇作品都通过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双重声音,达到反讽效果。聚焦人物与隐含作者、读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两篇小说都表现了爱情与救赎、逃避虚无的主题思想,折射出作者对意义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米格尔街》这部小说集中,奈保尔深切关注了处于生存焦虑状态下的个体,描述了个体在殖民地社会下的彷徨与苦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揭示了殖民文化中的普遍焦虑,表现出他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用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7.
以小说《A&P》作为具体分析实例,尝试借助库助文体学手段揭示小说主题“身份焦虑”的话语变异表征手段.结果发现,小说《A&P》隐含的“身份焦虑”主题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体四个层面均有所体现,分别关指主人公在情感、认知、语言以及人际四个焦虑维度.通过分析表明,借助语料库语言学这—分析手段,不但可以弥合语言学和文学彼此脱钩的本体缝隙,而且可以证明借助语料库手段寻求文学语篇主题分析与论证这一研究路径具有充分的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兔子歇了》为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最为杰出的作品。运用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小说《兔子歇了》中的主人公"兔子"哈利挥之不去的焦虑,是因为所在个体环境、文化环境使然。他以对名望和财富的追求、对爱的病态追求、情感孤立等方式应对焦虑,而导致他的施虐倾向和自毁结果。因此,厄普代克小说具有其文学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兔子歇了》为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最为杰出的作品。运用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小说《兔子歇了》中的主人公"兔子"哈利挥之不去的焦虑,是因为所在个体环境、文化环境使然。他以对名望和财富的追求、对爱的病态追求、情感孤立等方式应对焦虑,而导致他的施虐倾向和自毁结果。因此,厄普代克小说具有其文学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