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媛媛 《管理科学》2003,16(3):61-65
市场导向是市场营销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市场导向与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了市场导向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协调能力、冒险精神、言行、教育程度以及对待变革的态度之间的灰色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白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紧系白酒企业发展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的成败,因而加强白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白酒金三角区域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构建和制度体系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白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养的政策制度体系方面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勋敬  赵曙明 《管理学报》2011,8(6):852-856
在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确定了银行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和编制了适用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经理岗位的公文筐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公文筐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选拔中使用,但公文筐测验必须根据具体岗位来设计题目才能保证选拔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控系统在财务方面的治理绩效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检验了大股东在财务方面治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在抑制盈余管理、提高财务安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这两类人员在治理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已经显现,有必要继续改善制度建设。财务总监制度和财会专业背景监事在财务方面的治理绩效有待改进,企业财务监控系统在财务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是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治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上市公司治理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因素 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说是每家企业的中流砥柱,企业无不希望自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但是,2004年各大媒体却频频爆出一连串的集体跳槽事件:原方正集团助理总裁周险峰率众加盟海信数码,除了周险峰以外,方正科技产品中心总经理吴京伟,销售平台副总经理吴松林,产品总监以及PC部门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投奔海信;清华同方4员销售猛将转投长城电脑;健力宝销售公司总经理蒋兴洲率20多个销售经理离职……离职的原因各说纷云,但综合起来无非是没有受到足够的激励。与此同时,中人网(www.chinahrd.net)的首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则显示26.07%的高层管理者和33.07%的中层管理人员出现了工作倦怠,即有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或成就感低落的情况或兼而有之,究其原因左右不离激励因素:不能获得提升、工作不具有挑战性、工作负担太重、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等等。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1938)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在所有各种组织中,最强调的任务是提供恰当的诱因以便自己能力存在下去。组织的失败可能绝大多数是由于管理工作在这个方面的失误。到底怎样才能激励中高层管理者努力工作。热情高涨呢?给高薪就能激励他们积极工作吗?或许如管理大师赫茨伯格所言,薪酬只能消除不满,而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呢?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及其正常运转的基本数据,并立足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所赋予审计委员会的基本治理职能,以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为反应变量,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一结果证实审计委员有效履行了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和沟通协调的职能,并从审计质量的层面反映了监管层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研究没有发现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存在相关性,因而本文没有获得审计委员会实现有效监督职能的证据。本文还认为,现行的年度报告对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活动和履职情况的信息披露尚不规范,由此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变更是否改善了企业绩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变更是否改善了企业绩效?本研究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变更的绩效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1)高管更换与公司绩效紧密相关;控股股东的更换与高管人员的更换密切相关;(2)控股股东的更换与更换前低劣的经营业绩相关;(3)更换了高管人员的公司,高管显著提高了经营绩效,在高管变更中企业绩效改善主要来源于市场绩效的提高。但是,更换控股股东和高管人员并未显著地迅速提高企业真正的营利能力,高管人员的更换既与控股股东变更相关,还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健 《管理科学文摘》2012,(20):221-223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是企业上市、资金融通和配置金融资源的重要中介机构,也是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缓解银行体系危机的重要平台。但由于证券公司在国内发展历程较短,证券公司股权状况不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逐步优化证券公司股东身份,可以达到良好安全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洪雪光 《经营管理者》2013,(6X):241-241
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但目前高校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整体情况尚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改进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创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以进一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中的作用。首先通过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机构持股比例很低时,机构不存在监管意愿,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才会积极地监管盈余管理。其次,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持股比例13.07%是机构投资者是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临界值;盈余管理程度与机构股东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上市公司中机构股东数量的增加,机构的监管效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4-2006年非金融类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机构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控制住盈余管理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后同样发现,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正向作用依然显著。本文进一步实证分析还发现,消极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而积极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微弱负相关。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问题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管人员的年度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及公司经营规模之间呈现较显著的、稳定的弱正相关关系;从行业因素看,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薪酬与行业有关,总体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各公司之间差异显著,高管人均薪酬较低;从地区因素看,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薪酬与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高管人员的年度薪酬与国有股比例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建议建立年薪制与股票期权制二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并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旭辉  叶勇  李明 《管理学报》2012,9(10):1449-1456
以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次大股东的视角研究了次大股东对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绝对控股股权结构下,次大股东不能对控股股东的投资行为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当次大股东为机构投资者时,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将负债分为高低2组,在高负债率组中,次大股东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在低负债率组中,次大股东能促进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由此,我国上市公司的次大股东不能减缓公司的过度投资,其治理作用未能发挥。  相似文献   

15.
李胜楠 《管理学报》2011,8(3):464-470
主要研究不同终极控制人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数量和期限结构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揭示股东-债权人代理冲突和银行贷款作为治理机制在公司投资方面所带来的综合后果。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与投资支出显著负相关,短期贷款比长期贷款对投资扩张的约束力更大;无论是国家终极控制还是非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短期贷款对投资扩张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但是在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长期贷款对决策者产生了更大的过度投资激励;中央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短期贷款发挥了约束作用,长期贷款作用并不明显;地方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短期贷款的约束作用不显著,但是其长期贷款产生了明显的过度投资激励。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价操纵与送转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6年1月1日~2008年7月30日沪深两市首次披露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经理人的行权价操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票股利和公积金转增是经理人操纵其股票期权收益的主要方式,影响送转股的主要因素包括经理人的激励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价涨幅等.大股东拥有比较强的控制地位,对经理人的操纵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股价涨幅是影响送转股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说明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公司,经理人有目的的利用提高送转股水平方式降低行权价格,通过市场的"价格幻觉"提高股权激励收益.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a growing literatur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1980s witnessed significant, even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at literature by providing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based evidence of senior managers' perceptions of recent changes in management practice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firms in the UK. The findings cover three main areas: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management practice; change initiatives in the area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and management levels; and the degree of success in managing chang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enior managers perceive rapid and continuous change within the UK corporate sector. We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s reported appear to be of degree rather than a radical break with pa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at inconsistent means of facilitating change are seemingly being deployed.  相似文献   

18.
从超额现金持有价值的角度,将治理环境和治理约束的改变引入到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框架中。以1998年至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Dittmar等提出的公司超额现金持有量估计方法,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交叉上市的虚拟变量,对比分析A股与AB股、AH股以及发行ADR企业所处治理环境的不同对超额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普遍存在折价现象;只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超额现金资产的边际价值为负;既在A股市场上市同时又在B股市场或H股市场交叉上市的企业,超额现金资产的折价程度降低,且私有上市公司的折价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上述结果表明严格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约束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降低现金资产折价;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私有公司,可以通过交叉上市增加外部治理约束降低现金资产的折价程度,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市公司组合治理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一般地,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市场的市场治理机制和基于社会环境的社会治理机制。公司绩效是这些治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选择设计了15个公司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的实证分析指标和1个公司绩效指标:接着以公司绩效为导向,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截止到2003年3月26日已发布2002年度报的305家沪市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组合与公司绩效的对应关系,这为优化和设置公司治理机制组合、提高公司绩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measure the short-term perceptions of FinanceDirectors and how managers react to pressuresfrom the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syst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R and Dexpenditure and innovation. The studyreplicates Demirag's U.K. study.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financial and governance systems behave in ashort-term manner in general. The bankingsystem in Italy tends to be neutral as regardsthe firm's decision making and management hasthe freedom to steer the firm forward in aframework of long-term profitability andgrowth. Italian firms are not perceived asbeing possible candidates for take-overoperations, which might exacerbate the problemof pressure to deliver short-term profits atthe expense of long-term R and D investments.However, in some sectors and under certain sizeand ownership structure conditions short-termpressures are felt more strongly: they aremainly science-based sectors as well as sometraditional sectors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s).In higher-pressured firms (HPFs) managementtends to place more emphasis on costs than onproduct innovation and is more likely to view Rand D as an overhead that has to be trimmedduring a recession. Moreover, the controlmechanisms tend toward short-term accountingmeasures. In addition, the prevalent sources ofshort-term pressures – where they are present– are interestingly different in Italy than inthe U.K.: while in the Anglo-Saxon context theyare perceived to come from the market and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Italy they areperceived to come from the firm owners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