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来构建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模型,通过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特征以及知识共享网络模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网络沟通模式、个体网络位置、子网络接口和凝聚子群等网络结构特性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协作型项目组织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骥  单汨源 《管理评论》2004,16(4):45-48,22
项目团队的临时性、团队成员来源广泛性、知识结构复杂性,使项目团队的知识管理非常困难。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的组织环境其的影响,提出一种协作型组织模型——结对工作模型,以动态结对小组为基础建立知识管理机制。本文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对基于此模型的项目知识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应用实例进行了说明。结对工作模型能为项目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融合提供便利的环境,对于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和加快知识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文  褚建勋  汤书昆 《管理学报》2009,6(5):635-640
传统的知识共享理论不能直接应用到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研究之中,为克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对交互记忆系统运作的核心--元记忆目录进行了扩展,加入元知识和社会网络2个维度,以帮助虚拟团队解决统一知识表述、规范专长认知、知识资源描述和展现内部实际沟通网络等问题.以扩展性元记忆目录为核心,建立了基于交互记忆理论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并对知识共享模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科研任务牵引的知识团队,团队运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成功的团队管理往往就是有效的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创新活动,并且知识创新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文章首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提炼出团队知识管理的系统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107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验证组织、文化和资源等要素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和资源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团队创新绩效,知识管理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实践中应该从这些要素的有效协同入手,才能保证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5.
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是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隐性知识和人与人之间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非常相似,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的.文章受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思想的启发,针对有人员相互流动的两个组织,并考虑员工的引入和离职,构建了两组织间的隐性知识传播动力学模型,给出区分实现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与否的阈值,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以验证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从理论性定量研究的角度说明,在两组织间适当进行人员流动能有效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而如果人员流动不合理则会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知识结构的视角构建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顾客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创新性地分析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共享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的变化对顾客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及收益分配系数的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的努力水平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例均为0.5时努力水平达到最大值;(2)当知识组成结构相同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低于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努力水平;(3)收益分配系数与共享知识的组成结构有关,且当隐性知识比例为1时收益分配系数达到最大值;(4)收益共享比例与风险规避程度成反比。基于此,提出了企业应制定基于共享知识结构的顾客知识共享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并根据顾客的风险规避程度对收益分配系数进行调整,为企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组织知识共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知识共享的双方;知识和知识型员工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效率.在有限理性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论的模仿者动态模型,分析了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的进化稳定战略.研究发现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报酬、同伴行为以及共享知识的对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知识员工的行为选择.组织应该为员工共享知识提供积极的氛围和健全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情绪是创造力的重要前因变量。当前研究指出,情绪通过认知路径作用于个体创造力,情绪通过动机路径间接作用于创造力。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情绪的社会功能通过人际互动路径作用于团队创造力,即情绪会影响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共享从而作用于创造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57个团队(包含538个团队成员)的调查,从团队层次探讨了个体积极情绪的社会功能通过隐性知识共享作用于团队创造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团队层次,控制了团队成员积极情绪均值后,内在动机均值则不再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预测作用;在控制了内在动机均值的情况下,积极情绪均值还能显著影响团队创造力,而隐性知识共享完全中介了积极情绪均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对研发团队的创造力管理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郭迟 《管理学报》2009,6(5):678-683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芮明杰  陈晓静 《管理学报》2007,4(3):269-272
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在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条件,并从博弈论的视角阐述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微观机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用。最后,设计了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建设的动态角度,利用广东省高校学术团队的数据,从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研究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深入剖析了学术团队的研究偏好、成员的互补性等团队特征的差异性特征对该影响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产学研合作会对学术团队建设的正式化和学习能力产生正向的影响,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较广度相比,会对学术团队的学习能力影响更为突出。当进一步考虑到学术团队特征的异质性时,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建设的影响效应也将随学术团队特征的异质性而体现出内在的差异性。其中,学术团队的研究偏好与产学研合作项目越匹配,产学研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学习能力。而学术团队人员的互补性越强,产学研合作广度的增加将有利于形成团队的互动与逐渐正式化,随着团队产学研合作深度的增加,其对学术团队文化氛围的影响也就越有利。  相似文献   

12.
管理的本质以及管理研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劲  阳银娟 《管理学报》2012,(2):172-178
我国管理研究评价中,纯粹的理论化和纯粹的实践导向都会阻碍管理研究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提升管理研究的质量。在分析管理的本质、管理研究的特点以及管理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管理研究应该注重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糅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乃至智慧的获取。针对管理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将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智慧2个维度纳入管理研究评价,构建了管理研究评价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及其传播是形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学习者、传播者和免疫者三类传播主体,且考虑遗忘机制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SIR复杂网络模型;其次,对模型进行稳态分析,从而计算出隐性知识在企业传播开来的传播率阈值λc,当隐性知识传播率λ>λc时,考察的隐性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传播开来,否则考察的隐性知识将在企业内部逐渐消失;最后,应用Matlab对模型参数进行仿真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受到遗忘因素和网络结构的影响,在网络结构确定的情况下,遗忘率越大,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传播越缓慢,甚至逐渐消失。为了提高隐性知识传播效果,企业应该定期进行干预培训,降低遗忘机制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acit knowledge’s relevanc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xplores how organisations can manage this knowledge. Through case studies it reveals how taking the tacit knowledge of employees into account can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ree key area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the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solutions. In order to take tacit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to account, firms must challenge the predominance of formal knowledge in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romote a climate of learning that encourages the recognition and sharing of employees’ experiences.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transfer and reten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hat is not limited t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One means of innovation is the adoption of new knowledge from external sourc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ory building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that are collaborating together. Using pilot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real-life innovation projects, the research identified and confirmed two hypothetical constructs; that successful knowledge transfer comes from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hat tacit knowledge can best be transferred in this arena using rich media channel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goes on to assess a range of channels for their media richness and their ability to transfer tacit knowledge. This article then positions this in the frame of collaborative or open innovation. It concludes that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channel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organisations and presents a model fo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孙锐  陈国权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1):67-74,83
知识分享是组织学习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跨部门心理安全对组织内部知识分享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跨部门心理安全与组织知识分享、组织绩效之间均存在"倒U"关系,而知识分享会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分享在跨部门心理安全对组织绩效的作用中扮演中介角色。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跨部门心理安全与组织知识分享、组织绩效间作用关系的深入了解,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虚拟科研团队已经成为跨国校际研究合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远距离虚拟科研团队中,成员是否愿意分享本地知识将关系到整个团队项目的成败。本文借用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变量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假设,并通过对21个虚拟科研团队151名成员的问卷调研发现:与经典的组织理论假设相反,在虚拟科研团队中,成员交换意识越强,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对知识贡献行为的正面影响越弱。这一研究启示了虚拟科研团队在选择激励机制时应重视激励因素与成员个性因素的交互作用,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