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5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届油画班全体学生论文因"不具学术性"未通过答辩,副校长证实该事件与指导教师刘大鸿和学院院长徐芒耀之间的学术分歧有关,学校要求学生重写论文方能毕业.刘大鸿强调学生的个性,徐芒耀更注重学术严谨(据<新京报>2006年6月14日报道).  相似文献   

2.
3.
朱志勇 《人文杂志》2006,1(4):27-30
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逻辑路径,可梳理为对资本主义的三重"追问"一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是什么?二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是什么?三问分工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正是通过逐层递进的考问,马克思确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并孕育出了新社会的雏形.因此,在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研究中,我们不难找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终极反思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民性之"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国民性研究的根本缺陷,是缺失对国民性之“在”的形而上追问。国民性之“在”是本体论问题,它关注国民性的存在一般,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国民性之有无。这个问题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国民性是否存在?其二,如何确证国民性的存在?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存在方式,它表征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就是国民性之“在”的本体根据。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或者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人格表征,赋予了国民性以普遍性的规定。国民性(或民族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被一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淀和不断内化、传承、嬗变的产物。因此,国民性不是类概念,而是集合概念;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概念,尽管它通常总是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决定一种人格是否代表国民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它被多少人拥有,而取决于这种人格能否满足既定文化对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这种人格是否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的实践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唯物史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毛泽东的实践思想作"历史唯物主义"追问就是用特殊的方武来对待唯物史观的产物.在这一追问模式的发展态势中,我们可以在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绝对性的同时,也将其所具有的相对性在新的层面上予以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史所作的梳理,为人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说到师德的重要性,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为师的根据。那么什么是师爱呢?师爱内涵丰富,师爱的内涵有很多解读方法,但我觉得要想理解教师的爱,必须从三方面理解,那就是师爱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广度,指的是爱的对象,包括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内在统一;深度,指的是爱的品质,体现在把最爱给予最需要的学生的深刻性;力度,指的是爱的能力,体  相似文献   

8.
程伟 《学术探索》2004,1(12):107-111
研究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意图是寻求一条实现教育科学化和增强教育时效性的合理路径,但这条路径的形成不是主观拟定的,而是建立在当代理论教育合法性基础之上的。以此为据,通过反思以往单一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弊端和论证当今人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作者对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定位,认为其应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生活归宿--对"发展与繁荣哲学"的反思与追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强调"发展与繁荣哲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本的归宿.本文首先提出哲学必须切入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改变哲学的存在面貌,从"大哲学"转化为"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等与生活界域具有强相关性的学科形态;其次,强调哲学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清理、审视与批判"生活",从而在两个等阶上来建构未来生活,从而保持哲学与生活的内生关系;第三,提出中国哲学界应全面反思自身的现状,努力培育哲学意识、锻造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精神,从而为生活提供价值支撑与观念引导.  相似文献   

10.
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其相较于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在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课题制本身的弊端不断凸显,其逐渐背离了建立的初衷而不断地对知识分子的科研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进行侵蚀,并导致学术不正之风的蔓延。课题制的异化是体制内和体制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探讨课题制的异化原因时,必然牵扯到中国学术理念之错位与形变。以课题制的异化为切口,追问中国学术界固有学术理念和惯性思维——对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和学术权威的定义和价值进行再思考——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思想的正本清源,有利于引发学术界的集体自觉和内省。  相似文献   

11.
命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6,(1):135-144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质性差距论"其实是变相的西方马克思学之"马恩对立论":"实践本体论"的"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一种"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怪想"的产物,不能够作为判定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异质性差距"的标准;"异质性差距论"指导下的"虚会"法究竟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引向何方?"马克思恩格斯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本身的问题"是由西方马克思学制造出来的"学术化问题",对中国学者来说目前是一个无由无据讨论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受其启发而产生的"我们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道德规范习俗惯例也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所以要有自己行为的边界,因为它本身有局限,即如果任其自发演进,挥动的"拳头"会伤及他人。自由本身的局限成为自由发展的"软肋",维护秩序成为对自由最强有力的"阻击"。问题的吊诡在于。秩序对社会来说是重要和必要的。因此之故,自由与秩序保持适度的张力应当成为发展的旨趣。这当然是一个远比想像复杂得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由的局限,反倒更有利于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论的科际整合,经历了蜕变期、定格期和突破期等三个阶段。文艺学整合研究的本体论根据,在于文学现象始终具有整体关联性。这种整体定性不仅在不同时代的文论中得到了明确表述,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语义学理论得以诠解。文艺学科际整合作为一种现代性表征,其实质在于知识爆炸现象背后的知识爆聚。只有通过文艺学的整合研究,才有可能克服分科研究的碎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6.
关于解放思想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思想”这一命题的提出,浓缩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打破传统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进而在当前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略与科学发展现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在发展中既能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又能克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现代性危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7.
探求一种事物或活动过程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价值,就是对其本体论意义的揭示.这种探求对美育学研究具有关键意义.美育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所谓“直接”与“内在”是指美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它授人以寻求外在价值的手段或本领(如知识、技能和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11,(8):22-23
关于疾病5.生病会影响身高吗?我女儿这几天感冒了,吃不下东西。请问,会不会影响她的生长发育?生病后要不要补一补?孩子长期生病时,会因为胃口不佳等各种原因而减少进食,同时因疾病本身对营养素消耗的增加,这些都可能影响到生长发育。但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免疫功能成熟之前,感冒、发烧、腹泻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追问是他对欧洲人文系统反思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现代技术统治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后历史结果。技术的进程标示了存在者地位的深刻变迁:由在场者到被表象者再到持存物。而人本身也被技术所要求着、占有着。现代技术是一种强力统治,是对本质和真实的剥夺。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并不是要抛弃技术本身,而是要以现象学的方法回到事物本身,如其本真地通达存在者包括人本身。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今天如何追问哲学?这问题再一次使我们面对古希腊人为"哲学"所作的命名.古希腊"爱智慧"经历的断裂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它以分裂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与存在的对立为框架走上了一条知识论的道路.由"爱智慧"确立起来的传统哲学,是一条哲学之路,它塑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三大梦想(存在论梦想、知识论梦想和逻辑学梦想).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正是建筑在这类爱智梦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