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锐 《唐都学刊》2007,23(5):66-68
古典哲学乃基督教赖以生根发芽之精神沃土。从思想渊源来讲,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的兴起和古典哲学的发展趋向息息相关,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斯多葛学派,古典哲学的内向化发展为基督教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2.
刘伟东 《探求》2001,(Z1):7-8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争取长期社会稳定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主张: 一、中国要稳定,首先要有统一、稳定的思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一个国家如果指导思想混乱就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就存在这种混乱的局面。毛主席早年说过: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要有统一的行动,首要的是要有统一的稳定的思想。怎样才能统一一个乱了十年、有着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思想呢?对……  相似文献   

3.
论“独尊儒术”思想的产生确立及其意义张如珍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镌刻着先秦以来百家思想争鸣局面的结束,也镌刻着一家思想主宰封建社会大一统国家统治历史的端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认识颇异,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后期,印度实际上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大肆掠夺印度的财富。尼赫鲁先生曾引用爱德华·汤姆逊的话:“人们记得英国人所统治的印度的初期历史,那大概是世界上非法榨取的最高纪录了。”①殖民主义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自己的发展,必然对人民进行压制,这就激化了殖民统治者与印度各阶层人民之间的矛盾。所以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印度各地就出现过不同阶层、不同规模的起义。多次的起义锻炼了队伍,也使统治者真正认识了人民的巨大力量。英国殖民者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变换统治手段,企图缓解他们与人民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王薇 《社科纵横》2005,20(6):45-46
专门委员会已经在中国出现,它们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机关,而是一类崭新的经济法主体。本文对这类新型经济法主体在西方和我国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专门委员会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天"建立了"德治"思想的本体论依据.通过"道德-天-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儒家"德治"思想获得了存在的根源性意义.儒家"德治"思想从形上学角度赋予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且符合平民百姓的个体政治认同,并在深层意蕴中确保了人性趋于至善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完美的政治理想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儒家"德治"思想中,人们又可以找到的人与自然间,人际关系间,社会群己间,人自身关系中,诸多"和谐"的哲学意蕴.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出发,儒家"德治"思想存在着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严重,无法回避道德法律化的弊端,难以打通的"内圣外王"之道等弊端.但儒家将"善政"与权力运作主体的道德理性及个体人性完善、改造相连的智慧,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造成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写诗者善于以色达意,是一项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  相似文献   

8.
浅析现代主义艺术派的产生及其哲学基础陈维明现代主义艺术派(也称现代主义、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是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派别的一个泛称,主要是指19世纪下半叶在欧美等国家兴起的,以反对一切艺术传统、提倡绝对自由为旗帜的诸多艺术派别。它们抛弃传统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一、论悖及其类型在古代西方一般把凡是与常识、常理相违的命题和推论都称之为悖论(paradox,antinomy)。这种悖论今天也可以称为“广义悖论”。狭义的悖论现在是指一种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状况,即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或推论看上去合理,但从中却推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值式,那么这个理论就包含了悖论。莱姆赛(F·P·Ramsy)通过研究认为悖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悖论(logical paradoxes)或集合论悖论(paradoxes of set theoy),一类是语义悖论(sematical paradoxes)。  相似文献   

10.
王玲 《社科纵横》2013,(3):97-101
黑格尔认为法是理念的自由,他以此不仅把法看成由文字表述的条文构成的通常意义的法,而且把法理解为由伦理道德构成的精神性的存在,认为法是意志自由的表现阶段和形式,是人的精神的规定。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的法,伦理是主客观结合的法。它们不仅是法的构成环节,而且是国家观形成的基础。黑格尔国家观是伦理道德与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论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及其启示顾红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一个本体论的事实。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一旦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跨文化传播问题。胡适身处新旧思潮升腾喧嚣的转折时代,他对文化的移植问题十分敏感,也颇多感触。他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笔者拟以胡适...  相似文献   

12.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灿的颜色,便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诗论》)这说明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精致而奇警的意象,经常构成诗歌艺术肌体的基本细胞。因此,进一步开展诗歌的意象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一 所谓“意象”一词并非来自国外,我国古典诗论多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过“神与象通”;胡应麟在 《诗薮》中也指出古诗“专求意象”,注重“兴象风神”。他们所说的“神”、 “意”等,都是指…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存在理论定位不清、以局部代替整体、各理论形态之间相互割裂以及中介系统空场等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中呈现出笼统化、离散化、套用化等问题,没有形成专属性系统化的结构体系。为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需要立足网络实践活动的基本形态与基本进程,建构以宏观层面的理论视域为基础,以中观层面的中介系统为机理,以微观层面的实践依据为着力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进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3,(12):16-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价值源于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因而对未来实践有巨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淑梅 《学术交流》2002,(5):147-149
隐士是远离人群、远离闹市 ,不愿做官的人 ,是士阶层的一部分。由于构成隐士的标准 ,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因而有种种不同的隐士。隐士是在春秋晚期私学兴起之后产生的。隐士的产生 ,有着特有的社会基础。隐士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而王朝更替、政治昏暗 ,则往往成为隐士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民商法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子凯 《浙江学刊》2001,(4):159-163
本文以民商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阐明了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必然性,分析了法律的价值分析和制度变迁两者的互补性.本文认为,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以民商法的高度繁荣为前提,同时以对民商法的补充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霍艳 《社科纵横》2009,24(12):105-107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妇女解放问题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核来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2):103-105
本文从实践概念在旧哲学中的演进出发,重点论证了在扬弃旧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变革,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实践观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21世纪的文化建构及其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虽然已经来临,但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文化转型历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就是由于进入了新世纪,我国新的文化价值转型与重建显得比上个世纪末更为必要。如果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通常是建立在特定的传播技术、民主制度、教育方式等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上,那么,中国目前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及世界传媒技术革命无疑已为中国在21世纪重建新文化提供了可能。只有抓住这一机遇,方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与层次性1.新文化建构的价值本位任何文化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为基础的。关于文化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