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后期维特根斯坦曾表明他的哲学旨在提供关于表达式用法的形态学。本文分别讨论了他对歌德、布劳德、斯宾格勒的形态学的批判,进而从元哲学、哲学方法、语用显示层面重构了维特根斯坦的形态学思想。鉴于这种形态学是纯粹哲学的,理应称之为哲学形态学。而且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形态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地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关注的核心是语言事实,早期论证都是围绕语言事实这个中心概念来进行的;后期的基本哲学精神是语言实践,分析语言事实为后期的语言哲学实践做了逻辑铺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思想领域。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存在诸多差异,但对语言和人类生活形式的重视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一以贯之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精华,他从日常语言人手对语言意义作出经典阐释,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观,而且对修辞学的哲学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对意义使用的语境、目的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概念的阐释无不蕴涵着修辞哲学思想,对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从分析“语言游戏”三个特征出发,进而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上论述了“语言游戏”所蕴涵的修辞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思想中认为语法研究是探索哲学本质的唯一途径,是哲学研究的核心。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深层语法"这一概念,认为"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内在的分析,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的描述。他指出只有通过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深层语法分析才能消除哲学困惑,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到维特根斯坦这里,哲学的任务已由解释世界的理性努力进展到对于这种理性努力的质疑。维特根斯坦一生致力于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澄清形而上学的谬误。哲学/形而上学在他看来是某种病态语言的结构。在他的后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通过对语言游戏论的论述实现了对于哲学病的有效诊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批评和拒斥,语言哲学由盛转衰。再加上分析哲学内部的心灵哲学、政治哲学等分支学科渐趋强势,语言哲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语言哲学家们牢牢守住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努力寻求新的出路。维特根斯坦是影响最大的语言哲学家,对于他的前后期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围绕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解读问题而形成的语言实在论和语言唯心论之间的对立与争论,正继续推动着语言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对哲学性质的看法是贯穿他整个哲学的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连结他前后期两种哲学的一个纽带。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哲学观,即“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不仅在他的前期哲学中得到了阐述,而且在他的后期哲学中得到了更加生动具体的表现。《哲学研究》一书本身就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进行语言游戏的手册,或者,用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话说,是向人们展示各种语言游戏的“相册”(dlbum)。然而,与他的前期相比,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看法有着更加丰富、更富创新的内容。而且,他后期的哲学观对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日常语言学派有着重要影响,对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因而,了解和分析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及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只有在日常语言的吁求当中才能遭遇生活世界。因此,他主张语言游戏的日常回归,这样就可澄清语言问题从而使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本质也自觉显现出来。他在终结哲学的过程中却推动了哲学自身的发展,在解构哲学的浪潮中却厘定了他自己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在现象学哲学的观照下,衍生出了现象学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哲学在教育、教育学、教育哲学层面对传统发起问难。现象学教育哲学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需要不断克服发展困境,真正引领教育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发展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问题。面对新问题 ,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头脑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哲学应该帮助教育者具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头脑。要做到这一点 ,教育哲学应该走向教育者 ,成为教育者的哲学。教育者的哲学是充分考虑教育者的 ,是为教育者服务的 ,是能够走进教育生活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2.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它以反思的方式思考哲学自身和人类的现实生活,哲学的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哲学既实现了自身的与时俱进,同时又引导人类朝着更理想的方向生存和发展。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让学生掌握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而是要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求真、求是的态度,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哲学教学应回归哲学的本质,即特别重视学生哲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实现其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就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教育学接受哲学主要具有三种不同方式哲学概念、范畴直接进入教育学;教育学把哲学作为前提性认识基础,由哲学观形成教育观;教育学运用哲学观中所蕴含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哲学的方法论动能.教育学对哲学的这三种方式接受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经历了需要、选择、理解、评判、融合、创新六个阶段.教育学仅仅实现对哲学的内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成为哲学的有效资源,为此要不断重视并加强教育哲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国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特点是:学术会议未曾中断,学术刊物新有创办,一些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论点被重点关注。研究的新成果主要有: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从实践视角来审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毛泽东的价值观、荣辱观进行了挖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毛泽东后期的思想理论也有新的探索,并试图以新的视角研究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毛泽东的自由、平等思想进行了研究;在微观研究方面也有可喜的收获。从总体上看,国内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及整个毛泽东思想与生平事业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6.
权利意志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被誉为发疯的太阳,这不仅是因为他生命的五分之一是在疯人院度过的,更因为他的哲学的疯狂性。在哲学界尼采哲学的“疯狂”几乎无人能比.探讨尼采疯狂哲学产生的根源、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人产生的疯狂影响,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尼采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一般地指向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同时在此深入中还体现自身为哲学批判。但这两重批判的联合并不意味对实证科学的无原则认同与对哲学的单纯拒斥,正是在对市民社会之实证—肯定与批判—否定的双重维度中,彰显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哲学”向度。此一新向度所开启的乃是一种脱离思辨范畴,并力图从范畴前的人的感性活动本身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存在论境域,也正是此一境域的打开,为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完成了哲学奠基,并切实拥有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批判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已成为当代欧洲思想界的一个热点,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和实践与20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密不可分。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都是以关怀人类生存、合理安顿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动机的。现象学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倒置、对在场和缺席关系的倒置、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倒置、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倒置,为生活艺术哲学做了充分的理论奠基,由此出发,生活艺术哲学在哲学实践、审美泛化等向度上得到了发展。现象学的“小零钱”精神、“前科学”立场、关注意义构建、重回古典哲学的精神和实践,都成为生活艺术哲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致良知”教作为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其讲学的立言宗旨,又是王门诸子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纲领。20世纪以来,关于“致良知”教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哲理诠释与精神信仰两种不同诠释路径。反观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的两种研究取径,都不可回避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成德成人。成德成人的德性教养既是儒学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更是阳明“致良知”教的本旨意涵,其意义就在转化个体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过程中显现出人人本有且知是知非的良知。在成德成人的基础上,哲理诠释的路径蕴涵着精神信仰的价值追求,而精神信仰的路径又表现出哲理诠释的普遍性面相。这既关涉如何体贴阳明哲学的真精神,也向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应当如何诠释儒学传统价值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修李普曼创建的儿童哲学课程(philosophy for children即P4C)以“帮助构建更好人生”和“不以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通过哲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形成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任务。独树一帜的课程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角色形象,教师成为这场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共同探究者、促进沟通讨论者以及自我进步者。随着新的形象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儿童哲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持之以恒的教学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