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余亦书扶余。关于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的问题 ,中外史学界意见分歧 ,众说纷纭。笔者在已发表的两篇论文中 ① ,认为北夫余、东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北夫余和东夫余。今再重新提出探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争论 ,能够澄清一些问题 ,获得正确认识。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一、北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一个北夫余  《好太王碑》云 :高句丽的始祖邹牟 (亦书朱蒙、东明 )“出自北夫余”。《冉牟墓墨书》云 :邹牟“元出北夫余”② 。这是关于高句丽起源最为重要而可靠的记载。但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东夷…  相似文献   

2.
一、序 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讨高句丽建国神话中柳花的特点。作为河伯的女儿,从其与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结为神圣婚姻而生下朱蒙,直至朱蒙建国高句丽为止,柳花一直是高句丽建国神话前半部的核心人物。柳花不仅是朱蒙诞生的母太,而且也可以说是建国之母。我想,对于柳花意义的探索,将会扩大东明王所象征的高句丽建国神话的意义。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柳花曾是扎根于高句丽疆域,即中国东北或东北亚文化圈的神圣存在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假定柳花可能不是高句丽神话中的化石,而是仍然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神母,并可以确认其实体。高句丽神话在我们…  相似文献   

3.
夫余与貊族有着极其密切的族源关系。与朱蒙有关的夫余,虽冠以北、东、南等冠词,但实与吉林、农安之夫余无关。而靺鞨族进入长白山地区,也决非始于高句丽之后。  相似文献   

4.
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种”一词的含义,最初是指从原部族中分出后独立发展的子孙后代,称“别种”的部族与基本种之间族源相同。最早使用“别种”一词的正史是《三国志》,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证明高句丽从族源上讲当出自夫余。但高句丽族在南下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已成为不同于夫余人的新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五部是在朱蒙立国前后以桂娄部为核心联合其它四部而形成的,但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在五部的墓础上仿中原五方土制建立民族与国家的政治体制。与高句丽同出于貊的夫余和百济也都实行五土制,而各有其特点。五部制与高句丽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密切关联。这种制度随着高句丽奴隶制的改变,进而发展的“五褥萨”制,与后来东北的渤海、辽、金所实行的五京制当有历史的渊源关系。 一、五部的来源与形成 高句丽五部的来源最多可以上濒到朱蒙南下立国时。对高句丽五部的来源及其形成的研究,过去尚很少涉及。《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这可以作为探讨问题的一个线索。这些“贵人之族”, 当然是朱蒙所注重,尊敬和联合的主要对象,而这些“贵人之族”也一定  相似文献   

6.
对古朝鲜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句丽族源神话与所谓檀君神话作比较研究。高句丽始祖朱蒙感日卵生,为河伯外孙,属中华文化系统,而檀君乃神人与熊女交合而生。它们是两种不同系别的族源神话。高句丽后代诸王只祀其始祖朱蒙,朱蒙之上再无祀。文章批驳了把高句丽纳入朝鲜史体系的错误观点,认为朱蒙出于檀君没有历史根据。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所谓檀君神话研究。《三国遗事》所记不是史实,而属神话传说。文章对檀君陵的发掘提出质疑。第三个问题是探讨朝鲜一词的由来。文章认为朝鲜最初名谷,或曰汤谷,九夷中的夷集居地,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日出处海波如沸。在《周易》中的“箕子之明夷”卦,汤谷之后又称明夷,指东方日出之国。朝鲜一词是继汤谷、明夷之后于商周之际出现的地名,均属汉语言文化,来于海上日出之象。朝鲜一词综合了汤谷、明夷的文化内涵,更为鲜明地概括了朝鲜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特点,更符合汉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构成诸特点而易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古高句丽民族的族称及其族属问题的研究,一直为中外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所关注,本文试对此问题作新的考辩,供有关专家学者参考和指正。一高句丽,不同时期的不同史籍,又作高句骊、句丽、高骊、槀离及句骊等。古今学者对其含义的理解颇不一致,如《隋书·高丽传》谓:“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以高为氏。”显然,作者认为高为族姓,句丽为族名;《然藜室记述》卷一谓:“高丽亦取山高水丽之义,盖  相似文献   

8.
《汉书·外戚传》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妾皆称夫人”以下史文,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汉宫群妾皆称夫人,夫人以外,另有美人至少使六种人物。照此理解,夫人便是一个特定的品级名号;另一种,汉宫除皇后以外,凡妾皆可称曰夫人,夫人又分为美人至少使六种品职。照此理解,夫人乃众妾之泛称,非品级之谓。  相似文献   

9.
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虽不同 ,但却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 ,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 ,且地位不是平等的。在高句丽建国之初 ,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既是领主 ,也是中央官。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 ,五部的部长逐渐演变为地方官 ,形成五耨萨制 ,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 ,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相似文献   

10.
感生神话,或称贞洁受孕神话,图腾受孕传说,或孕育图腾主义。它是关于人类始祖诞生的一种神话类型,一般包括了这样的情节结构;某女(通常为处女)身体接触或感受到某物、或者意念涉及到某物而受孕,然后产生出人类的始祖,该女性则为人类始祖之母。感生神话通常的结构要件有:(1)始祖之  相似文献   

11.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政治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最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先秦百家争鸣,有以老子为首的这个学派,不论在当时或在以后的各个时代中,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这一派,历史上称之曰道家,犹之以孔子为首的这个学派称之曰儒家。战国梁惠王、齐宣王时,有庄周其人,后人称之曰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匈奴的起源,《史记·匈奴列传》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  相似文献   

14.
读《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彭放同志的《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一文,很受启发。今略作几点补充:一、“谷人”这一笔名,最初见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创刊号《太白》上的《本刊特约撰述》名单中。二、“羊易之”笔名取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相似文献   

15.
试论盖苏文     
泉盖苏文是高句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怎样评价他 ,对于高句丽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 ,史家对此人一直褒贬不一 ,有人视之为高句丽灭亡的罪魁祸首 ,有人称他为高句丽的民族英雄。那么 ,究竟该如何评价此人呢 ?笔者以为 ,要想给盖苏文这样的领袖人物一个准确的评价 ,就必须对他的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才智和业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一政治是盖苏文唯一真正取得成就的领域。因为盖苏文不仅以非正当手段夺取了政权 ,而且迅速地巩固了政权。盖苏文巩固政权的手段主要有二 :其一 ,是大权独揽。盖苏文发动政变后 ,立高臧为傀儡…  相似文献   

16.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 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尊称炎帝黄帝是人文始祖,这一虔诚的信念,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个始祖史学界过去多作为传说看待,有人把他作为真实的人看待,有人把他作为一个族看待,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族的代表人物看待,他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族。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从这一句话看,炎帝黄帝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帝王世纪》却说: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黄帝炎帝同父所生,岂能五百年以后黄帝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哪里会有这样长寿的人?《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可是《史记·秦本纪》中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曰女华。”少典生黄帝,颛顼为黄帝孙辈,女修又是颛顼的苗裔孙,可是女修的儿子又娶黄帝的妹子女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把少典、黄帝、颛顼都  相似文献   

17.
谈楚令     
令、周令及其变化令,是先秦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和范畴。《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曰:“教之《令》,使访物官。”韦昭注曰:“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甚确。《说文》“令,发号也”。段玉裁注曰:“‘号部’曰:号者,呼也。‘口部’曰:呼者,号也。发号者,发其号呼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义相转注,引伸为律令、为时令。”令与命音义相通,《说文》“命,使也,从口令。”段注曰:“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据此,是命、令同义,初指口之使人,以后则主  相似文献   

18.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王注以飘风为“兴邪恶之众,屯其相离,言不与已和合也。”又曰:“云霓,恶气,以喻佞人。御,迎也。反见邪恶之人,相与屯聚,谋欲离己。又遇佞人相帅来迎。欲使我变节以随之也。”洪兴祖补注云:“屯,聚也。”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一百三十篇之标题,情况极为复杂。前入对此多有论说而未能使人疑惑尽释。本文试图对《史记》标题作较为系统的论析。一、《史记》标题类例《史记》标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曰约记其数。本纪称五帝,世家称五宗、三王,表称三代、十二诸侯、六国是也。二曰别其朝代。夏、殷、周、秦诸本纪是也。三曰明其国别。管蔡、陈杞、晋、楚、郑、赵、魏、韩、荆燕、淮南衡山、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是也。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卫康叔、宋徽子、越王句践、楚元王、齐悼惠王、梁孝王、吴王濞等,国名后或加…  相似文献   

20.
公羊荘公七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解诂曰「不修春秋史记也。古者谓史记为春秋」此言汉时所谓史记与古之春秋,异名同实也。案盖子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离娄下。是春秋为鲁史专名。然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李德林答魂收书,见隋书本传。案史通六家篇,亦有此语。则已为史籍通名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